〔關鍵詞〕 數學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猜測;操作;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58—01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學生在知道了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以及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的內容看起來簡單,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這樣一個結論:“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但是僅一節課的時間,要讓學生從抽象的幾何圖形中得出結論,并加以運用,并非易事。我設計了猜測、動手操作、做練習3個教學環節,達到了相當好的效果,下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鼓勵學生大膽猜測
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教學始終建立在滿足學生的需求之上。例如,在教學用“三條線段圍三角形”之前,提出問題:“猜一猜任意三條線段是不是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先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再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又如,在比較、探索“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之前,提出問題:“猜一猜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可能與什么有關?”,讓學生猜測,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二、動手操作,突破難點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教學本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環節:讓學生利用4組不同顏色的紙條(6厘米、8厘米、12厘米的紅色紙條,6厘米、7厘米、8厘米的黃色紙條,4厘米、5厘米、9厘米的藍色紙條,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綠色紙條)圍三角形,并回答問題:為什么藍色、綠色的紙條圍不成三角形?然后讓學生通過比較數據,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練習,加深理解
本節課我設計了3個練習,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既鞏固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個練習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個練習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第三個練習有一定難度,讓優等生能“吃得飽”,體現了分層施教的教學理念。
1.還記得上課伊始,答應老師的事情嗎?現在幫老師看一看從老師家到我們學校哪條路近?為什么呢?
2.判斷下面的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3.把一根14厘米長的吸管剪成整厘米長的三段,用線串成一個三角形,能做多少個不同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邊可以是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