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體育教學;分層教學;分組方式;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G633.96〔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38—01
“分層教學”是教師按照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措施,使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各種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一、分組方式
1.按學生體育素質差異分組。教師可按照學生速度、力量、耐力素質差異予以分組。例如,在高一第一學期,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速度的測試,得分在80分以上的分為A組;得分在60分—79分之間的分為B組;得分在60分以下的分為C組。
2.按學生興趣愛好分組。教師可先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興趣的調查,根據調查的情況進行分組。例如,針對球類運動,喜歡足球運動的學生分為A組;喜歡籃球運動的學生分為B組;喜歡排球運動的學生分為C組。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發揮學生特長,而且能夠為其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
3.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進行分組。 在上課前,教師給每一位學生發一條正反面藍紅兩色的標準帶,爾后根據學生自評情況分為三組。部分動作沒有學會的不戴帶,編為第一組;學會動作但不熟練的學生戴藍色帶,編為第二組;動作完全學會并熟練掌握的學生戴紅色帶,編為第三組。這樣一來,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對于第一組的學生,教師需要“手把手”地反復講解、示范,對其錯誤動作予以糾正;對于第二組的學生,教師可通過示范動作的再現,動作要領的簡單講解,或在重復練習中及時指導等方法來予以促進提高;對于第三組的學生,教師只需運用簡短的語言,簡單的手勢來點撥、指導。
4.根據測試結果分組。在每一項運動技能全部教完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初步測試,成績優秀者分為第一組;成績良好者分為第二組;成績合格者分為第三組。教師根據每組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并對學生錯誤動作予以糾正。例如,跳高動作技能學習分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階段。如果每個階段都進行分組,就會破壞動作技能學習的銜接性,最好在學生整個動作技能學完后,教師再分組讓學生進行完整動作練習,同時加以指導。
二、實施“分層教學”的注意事項
1.在實施分層教學前,教師要做好詳盡的調查工作,做到對每個學生的身心狀態有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做到通盤考慮,既要照顧“弱勢群體”,又要促進個別學生特長發展。在強化“弱勢群體”的評價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增強其學習自信心的同時,還要維護其自尊心,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此外,教師不能對體育成績優秀的學生置之不理,而應該是對這些學生的要求更高、更嚴,使他們成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
3.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程度的不同,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有一些身體肥胖的學生,他們對于體質測試中的25米往返跑項目有很強的畏懼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不再用及格線來要求他們,而是根據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他們放寬要求。例如,根據學生努力的程度,給其適當的加分。這樣一來,這些身體肥胖的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得到了滿足,在測試時,再加之其他同學的鼓勵,這些平時的“體育困難戶”都能順利完成25米往返跑。課后,我再給他們布置一定量的作業,這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不但體形得到了一定的改變,而且在25米往返跑測試中,都能順利地通過及格線。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體育學習已不再畏懼,逐步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如此一來,在體育課上,全體學生都躍躍欲試,主動參與,展開良性競爭,課堂氣氛活躍,師生、生生關系和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4.讓學生堅持寫課外“鍛煉周記”,教師每周檢查。讓學生寫課外“鍛煉周記”的目的是為了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體育學習狀況、身體健康狀況,及時掌握學生課外鍛煉中的運動量安排的適宜程度,解答學生鍛煉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介紹鍛煉手段和方法,從而使之成為師生間交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