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化學教學;食物的酸堿
性;關系;堿性食物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B)—0055—01
新課改后,越來越多的“化學與人體健康”知識出現在中考試題中,從主觀上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不過也有一些題目值得大家商榷,如下題:
人類健康的第二殺手——心腦血管疾病,給人類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這類疾病患者的體液大多數屬于酸性,所以我們應經常食用堿性食物。根據下面的信息,這類患者應經常食用的食物是()
A.牛奶B.蘋果
C.豆制品 D.番茄
原題標準答案為C。實際上除了牛奶的酸堿性各有說辭之外,蘋果和番茄都是典型的堿性食物,顯然,此題從問法來看,答案不唯一,它是將物質本身的酸堿性與酸堿性食物混為一談了。盡管初中階段“化學與生活”的教學內容僅要求學生常識性了解,但對于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而言,不僅要注意區分二者的本質差別,還要能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具有指導性的建議。
一、食物的酸堿性分為表觀酸堿性和生理酸堿性
確定食物的表觀酸堿性可取適量食物,切碎,擠壓出汁(或用浸泡液),用pH值試紙或酸堿指示劑測出其酸堿性。例如,蘋果汁的pH值<7,說明蘋果呈表觀酸性。胃酸過多的病人應少吃蘋果,指的是蘋果的表觀酸堿性。
如何確定食物的生理酸堿性呢?食物分析中有一個測定生理酸堿性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通常是先將待測食物灼燒,使之完全炭化,然后測定其殘留成分酸堿度的大小,從而間接了解被測食物是生理酸性食物還是生理堿性食物。所測結果即食物的酸性度或堿性度,它被定義為100克食物樣品完全燃燒后,用中和滴定法所消耗的標準酸或堿的毫摩(爾)數。例如,蘋果經過灼燒,完全炭化后,其殘留成分的pH值>7,說明蘋果呈生理堿性。
二、食物的酸堿性與人體的關系
凡是食物經消化代謝后,其殘留物能給體液帶來酸性影響的食物叫做生理酸性食物,即我們通常所提到的酸性食物;反之,則叫做生理堿性食物,即我們通常所提到的堿性食物。
人體的體液種類繁多,其中數量最大的是血液。正常的體液除胃液外均應呈弱堿性。由于血液在體液中占絕對多數,而且其酸堿度通過循環系統能夠直接影響到全身各部位體液的酸堿度,故血液的酸堿程度成為了體液總體酸堿度的決定性因素和重要標志。人體在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和堿性物質。正常情況下,人體可通過體液的緩沖系統、肺和腎的調節功能使體液的pH值維持在7.35~7.45之間,這種維持體液酸堿度相對穩定的過程稱為酸堿平衡。
有研究顯示,正常弱堿性體質者大約只占總人群的10%左右,大部分人的體液pH值在7.35以下,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與正常弱堿性體質者相比,酸性體質的人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瀉、便秘等,到醫院也檢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長期處在酸性體質不加以改善,女性的皮膚會過早衰老;兒童會造成發育不良、食欲不振、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癥狀;中老年人則會因此引發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如果食物經過消化代謝后,產生的磷酸根、硫酸根、氯離子等離子比較多,就容易在體內產生較多的酸,形成酸性反應;如果產生的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鈣離子較多,就容易在體內產生較多的堿,形成堿性反應,這和食物中的礦物質含量有關,含鈣、鎂、鈉、鉀成分較多的屬于堿性食物,而含磷、硫、氯成分較多的屬于酸性食物。
三、常見堿性食物有哪些
蘋果、橘子、醋等食物,雖然表觀酸堿性是酸性,但進入體內后,有機酸在體內代謝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迅速被排出體外,留下許多礦物質,如鉀、鈣、鈉、鎂等,因此被歸為堿性食物。動物性食物多為酸性,而植物性食物多為堿性。
堿性食物主要分為:蔬菜、水果類(番茄:高度堿性,是很好的酸性中和劑,可以改善酸性體質);海藻類;堅果類;發過芽的谷類、豆類。
為了防止人體組織、血液和體液的酸性化,在日常生活中應將酸、堿性食物的攝取比例控制在1∶2,保證營養攝入的均衡。多選擇進食偏堿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弱堿性水等。在食用酸性食品尤其是肉類時,一定要同時食用充足的蔬菜,通過蔬菜中的鈣和鉀來中和肉類中的硫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