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材;古代蒙學教材;編寫;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3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B)—0056—01
《語文課程標準》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作了規定,并分四個階段來實現。其中,“識字與寫字”目標是: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三四年級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五六年級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初中階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可是,根據筆者多年實際教學觀察和調查證實,這個教學目標遠遠沒有實現,學生遠遠沒有達到要求。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每冊都有許多教學目標,從小學到初中各冊,教學目標簡單循環,沒有明顯的層次遞進;二是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文選式,編者按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文,其最大局限是有時選不到合適的文章。
再看古代蒙學教材的編寫,確實具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其一,適應漢字的形、音特點。
蒙學教材的語言,特點鮮明,大都為短句、偶句、通俗的韻語。這不是偶然的,因為漢字是一字一音節,可以編成句式整齊的韻語。這樣的句子,富有節奏感,瑯瑯上口,易讀易背。如,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三字經》)
其二,適應蒙童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短句、押韻、通俗、貼近生活的文字,比較容易記住,成人尚且如此,兒童更是這樣。因此蒙學教材多用短句、偶句、通俗的韻語編成。
其三,目標明確。
每種蒙學教材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的教蒙童識字,有的介紹歷史典故,有的培養詩歌閱讀欣賞,有的進行道德規范教育。即使同為識字課本,《常用雜字》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目標也不相同。可見這些書的教學目標很明確,教育者可以根據教育對象、教學目標,選擇不同教材。
其四,針對性強,易學易用。
蒙學教材多由專家、學者針對某種目標專門編寫,如作古體詩講究對仗和押韻,而字的平仄和所屬韻部不易記住。《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就是為解決這一難題編寫的。這兩本書,運用對句,按韻編排,如,“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背熟了這兩部書,既記住了常用字所屬的韻部,又學到了平仄和對仗的知識,一舉多得。而《幼學故事瓊林》卻是對成語典故的專門解釋。同時,古代蒙學教材,除少數文選類,如《千家詩》,大多為名家為某種教學目標專門編著。最為典型的是《千字文》,最初是為教諸王書法而編寫的,因字不重復,語言優美,內容豐富,成了很好的識字課本。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如果借鑒蒙學教材的編寫方法,可以彌補前面所述的不足。首先是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借鑒蒙學教材的編寫方法,每冊教材可集中解決一個主要目標。小學階段主要完成四大目標:一是識字,據說《千字文》在古代私塾中用一年教完,那么小學六年完成2500個常用字的識字目標應該不成問題;二是寫字,小學畢業,能寫一手清楚端正的字;三是背誦,會背一定數量古代詩詞,詩詞要貼近兒童生活,短小易懂;四是會寫,初、高中再分層次設計由低到高的教學目標。其次是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如果借鑒蒙學教材的編寫方法,選文和編著結合,就可以彌補選不到合適文章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