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范蠡;“三遷”;原因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45—01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后人所認識的范蠡,多來自其助越滅吳的事跡。
范蠡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在移居越國后,開始了他輝煌的“三遷”人生歷程:入越為將,出齊拜相,居陶為商。“三遷皆有榮名”是司馬遷給范蠡“三遷”的評價,但范蠡的“三遷”何以榮名立身呢,原因就在其儒道互補的人生理念。
一遷:入越為將
據《史記》記載,周景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遁入會稽山。在勾踐無路可走即將亡國之時,范蠡毅然決然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終憑他的文韜武略幫助勾踐滅了吳國,成就了越王霸業,他也被尊為上將軍。范蠡在越國的二十多年中,以孝為先,以忠律己,以復國為己任,以愛黎民百姓為準則,屈尊忍辱,忠實地踐行了“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儒學思想。
二遷:出齊拜相
范蠡浮海出齊,改名換姓,自稱鴟夷子皮,苦身戮力躬耕海畔。父子共同治產,沒有幾年,致產數十萬。“齊人賞其賢,拜為相。”由布衣榮升國相,就是范蠡寬厚仁愛,廣施恩惠,澤被百姓,受人敬仰的佐證。
三遷:居陶為商
作為儒商的范蠡一身布衣,第三次遷徙至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人皆尊陶朱公為財神,是中國儒商的鼻祖。
三遷三榮的原因
其一,范蠡不但有過人的軍事謀略,還有過人的政治遠見和識人眼力,能明己閱人,且處世有方。范蠡與越王勾踐相處二十多年,深諳勾踐的處世哲學。當吳王夫差亡身姑蘇山,越王設宴歡慶之時,范蠡卻急流勇退,乘舟浮海出齊。范蠡的選擇讓封建士大夫們瞠目結舌,他放棄了權利、地位、富貴,踏上了艱難的二次創業歷程。范蠡在給文種的信中寫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可見,范蠡對勾踐的為人了如指掌。而文種就很不幸,在收到信后雖稱病不上朝,可不久越王賜文種一把寶劍說:“子教我七術,三術平吳,一術在子,請隨先王去吧。”最終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范蠡對越王勾踐早有所料,在國盛之時明哲保身,乘舟浮海,遠走齊國,作逍遙之游。
其二,范蠡骨子里淡薄名利。他懂得政治的險惡,帝王的喜怒無常,因而既不看重“上將軍”的頭銜,又不熱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任齊相時,范蠡意識到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再一次拒絕了名利,掙脫了捆綁身心的枷鎖,尋找到了安頓身家性命的地方——陶。這與莊子在濮水邊拒絕楚國相位相同,由此看來,道家思想在春秋末期已成為一些士人為人處世的法寶,而范蠡是典型的受益者。
其三,范蠡心胸豁達、沉穩睿智、英明果敢,有武夫無畏前行的魄力,更有儒士深謀遠慮的韜略。國家危難能挺身而出,國盛民安則遁逸海外;重金救子心切,而聞子死訊坦然;明死生之理,曉處世之法,悠然自得地做自然中的一員。
縱觀范蠡一生,以儒家思想積極入世效忠君王;以寬厚仁慈經商治產,數次散財恩澤百姓;以道家思想悄然遁世立身做人,無為而治。儒道思想使范蠡的一生顯隱有度,三國曹操煮酒論英雄時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可見,范蠡就是能隱能現的蛟龍。他無論生活在哪片土地上都綻放出了不同的生命光彩,保身留名,永垂千古。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盡管范蠡“三遷”榮名立身,在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多有建樹,與先秦諸子相比毫不遜色,但終因其“辭官下海”違背了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正史鮮有記載,而司馬遷也只把他列入《史記·貨殖列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