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氛圍;自主發展;體驗;質疑;開放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24—01
一、營造參與、體驗的氛圍,讓學生自主發展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時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入情。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造條件,采用一些必要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積極參與、自覺體驗的欲望,從而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進而達到舉一反三,拓展知識,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
如,教學《景陽岡》的“吃酒”部分時,我要求學生熟讀課文,熟記臺詞,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后排演課本劇,看誰能成為最佳演員。這時學生興致盎然,積極主動地讀書、記臺詞。學生的表演讓我耳目一新,他們在黑板上畫上畫作舞臺背景,用教棍當哨棒,用粉筆盒當喝酒的碗,武松被演得活靈活現。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縮短了課文中的陌生世界與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
二、營造質疑、爭辯的氛圍,讓學生自主發展
學貴有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爭辯是一切創造活動的基礎。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由爭辯。
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有學生質疑:我覺得課文中諸葛亮明明是從曹操那兒騙到十萬多支箭,而課題為什么用“借箭”不用“騙箭”呢?顯然這是學生經過思考后提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我立刻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讓學生深入思考,然后把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兩組,鼓勵雙方各抒己見。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拉開了帷幕……
一個問題,一場辯論,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閱讀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同一個文本,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從而實現個性化地解讀文本。
如,《匆匆》一課教學結束時,我要求學生進行課外拓展:要怎樣度過自己的日子,作者朱自清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樣度過他的日子的,他是否“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呢?請同學們課后查閱有關朱自清的資料,讀讀他的其他文章,作出自己的回答。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他們喜新求變、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看看、問問、想想、說說、寫寫、比比、畫畫、唱唱和演演來掌握、內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