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出了5項要求。其中第一項就特別強調,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積極推動建設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到2012年實現教育財政性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表明了黨和國家全面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堅定決心。
投入不足是我國教育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從當年的“人民教育人民辦”到后來的“人民教育政府辦”,再到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雖然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城鄉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還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經費不足仍然是困擾教育發展,特別是困擾經濟欠發達省份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的一個主要原因。
實際上,早在1993年就已經提出了實現教育財政性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但十多年來這個目標一直未能實現。與此同時,由于辦學條件有限,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普通民眾在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逐中負擔也越來越重。教育雖然沒有產業化,但教育產業卻已經形成,教育的商品屬性在很多時候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使得教育公平難以實現,均衡發展無從談起,教育成本持續走高,成了不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我國雖然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但對很多家庭而言,也只是減輕了部分負擔,因為這些減免的費用只是他們教育整體支出的一部分,而他們用在擇校、補習、特長培養、陪讀等方面的費用,要比學雜費和書本費多得多,“因學返貧”現象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并不少見。而在一些發達地區,教育成本更是高得驚人,如北京不少家長為了能上一所好點的小學,不惜血本在學校附近高價購買“學區房”,讓人嘆為觀止。
在當下應試教育仍為主導的大環境下,要引導人們實現對教育的理性消費是十分困難的,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仍然是很多父母一生最大的愿望,而能夠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成了他們最大的追求。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政府如果不能提供充分、優質、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務,必然會將教育導向市場,加大普通群體接受教育的成本,加劇接受教育方面的兩極分化,動搖社會公正公平的基礎。
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大幅度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應該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走出教育現實困境的不二之選。我們知道,成就一所好學校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離不開兩點:一是完善的設施,二是優良的師資,兩者缺一不可。而要做到這兩點,必須以充分的投入為前提。學校硬件建設自不必說,在現實社會條件下,要想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要讓優秀教師能夠安心任教,必須以能夠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為基礎,即便是偏遠農村地區,如果待遇足夠吸引人,照樣能留得住好教師,照樣能辦出高質量的學校。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把教育當作拉動內需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政府投入沒能及時跟進,拉動的結果是接受教育的各種費用不斷上漲,把一些本應由政府承擔的教育成本,轉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就像失去控制的房地產一樣,畸高的房價雖然大幅度增加了財政收入,卻讓消費者負債累累,在幾十年之內失去了正常的消費能力,從長遠看必將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顯然是得不償失的。而教育早已成為僅次于住房消費的重要支出,如果不能改變由于投入不足、優質教育資缺乏導致的受教育成本過高的現狀,所謂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現在不少人都在談論讓利于民、藏富于民的問題,而國家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力度,特別是加大對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應是其中的應有之義和重要舉措之一。只有不斷強化政府辦教育的責任,才能充分體現教育的公益性特征,才能從改善民生、促進公平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才能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在減輕人民群眾經濟負擔的情況下,切實解決“上好學”的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講話和《規劃綱要》都從建設人才資源強國的戰略高度,對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2012年教育財政性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今后十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各項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我們期待著,期待迎來教育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