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學生;厭學;流失;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525.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15—01
厭學與流失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兩種不良現象,是學校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將著重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闡釋防止學生厭學與流失的對策。
一、厭學與流失現象產生的原因
學生厭學、流失并非某一單方面因素引起的,這既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其中,客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越來越廣泛地接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所受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社會的影響又是復雜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社會上的各種錯誤思想、不良風氣的影響是導致學生厭學、流失的重要原因。如面對當今工人下崗、干部分流、大學生不包分配、自主擇業等社會現實而產生的新的“讀書無用論”,學生因認識不清而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其次是家庭的不良影響。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不一致, 或過分苛刻,高壓暴力;或過分嬌慣,一味袒護;或家長雙方意見不一致;或家庭關系緊張,家庭結構受到破壞,家庭環境突變,甚至家庭經濟困難等都是引發學生厭學與流失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學校教育的缺陷。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 但學校和教師教育觀點的錯誤,教育方法的不當,特別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教師重智輕德,學生視分數為命根;教師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對后進生歧視,搞懲罰主義等都可能會使學生厭學與流失。
事實上,學生的厭學與流失并非外界的不良影響所直接決定,而是通過學生的主觀認識形成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一些學生由于對學習的認識較為模糊,不能把學習與成長、成才聯系在一起,更不能把成長、成才與祖國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往往受到一些不良誘因的干擾而不知為什么要學習,缺乏學習的內動力。
2.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不良的學習習慣起初帶有偶然性,若缺少正確引導,慢慢地就發展成為一種壞習慣,直接影響學習。同時,學法不當使學生的學習事倍功半,使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的信心。
3.意志薄弱,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有些學生雖然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但由于意志薄弱,常常不能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無力承受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因而失去自信心,缺乏前進的勇氣。
4.人際關系不正常。有些學生因缺乏家庭的溫暖或與教師關系緊張,在集體中沒有地位,常常孤立苦悶,消極自卑,這就容易產生擺脫集體、逃避現實的想法,結果厭學輟學,脫離學校集體教育,耽誤了學業。
二、防止學生厭學與流失的對策
客觀地說,學生的心理還沒有成熟,可塑性很強,只要弄清情況,找準原因,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和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學生厭學與流失現象的產生。
1.消除消極心理,恢復正常的人際關系。針對厭學與流失學生自卑、失落等消極心理,教師應設法改善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態度的束縛。一是教師應尊重、關愛這些學生,使他們從切身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樂意接受教育;二是教師要教育其他學生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感化他們,使其感受到集體的寬容和溫暖,認識自身在集體中的地位和價值。
2.給予正確引導,使他們會學樂學。針對他們學習差的特點,教師應根據實際,從明確目的和端正態度入手,正確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使其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強信心,熱愛學習。同時,還要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斷嘗試成功的喜悅,迎頭趕上或超過別人。
3.善于發現積極因素,促其轉化。每個人身上都有長處和積極因素,既使是厭學的學生也不例外。只是他們身上的消極因素往往占了優勢,積極因素被掩蓋了。所以,防止學生厭學和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他們的積極因素,消除消極因素。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內心深處的閃光點,點燃他們自尊、自信的火種,使他們獲得克服不良心理的勇氣和信心。
4.加強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通過耐心細致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自覺磨煉意志,增強自信,正確對待成功和挫折,形成健全人格。教師還要鼓勵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改變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