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朗讀;看圖;析句;綜括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B)—0022—01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那么,怎樣才能教好古詩詞呢?
一、朗讀,引導學生感受音韻美
古詩作為一種吟誦作品,它一般都具有優美的聲律、和諧的音調,講求韻律,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朗讀時節奏、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都關系著能否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朗讀時語調的高低、節奏的變化、語速的快慢。學生掌握了這些之后,要給時間讓學生去讀,以讀代講、熟讀成誦。
二、看圖,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一般都配有反映詩意的圖畫,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可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讓枯燥的文字圖形化、形象化。如,教《鋤禾》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然后進行討論。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補出鋤禾的主語是“農民伯伯”,了解了“日當午”的意思,通過讀詩句“汗滴禾下土”明白了勞動人民的辛苦,認識到“盤中餐”是“粒粒皆辛苦”的。有些學生還談了自己過去不愛惜糧食的種種情況,表示以后要愛惜糧食,做到不浪費一粒米,還認識到工人、農民都是很辛苦的,我們都應該尊敬他們。除了利用書中現有的插圖外,有條件的教師也可以自己制作動畫片加以演示,效果會更好。
三、析句,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美
古詩的魅力在于用簡短精練的語言來表現人物不同的心情或描寫美麗、奇特的景物等。如果細細品味,則令人入情入境,回味無窮。在朗讀、看圖之后,為了使學生能準確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就要對古詩的每一個詞詳細解說,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語言美。
1.板書示意。例如,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或教一些內容較復雜的詩,有時可以用板書引領學生進入詩境。如,講《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或《絕句》時,就可設計下面的板書提示:
移 遠景——日暮蒼山 視 黃鸝翠柳
地 近景——天寒白屋 點 白鷺青天
換 門前——柴門犬吠 轉 千秋雪
景 門口——風雪歸人 換 萬里船
有時為了幫助學生搞清地理位置,還可畫簡明示意圖。如,教學《泊船瓜洲》時,畫出長江,在長江北岸運河分支入江處畫上瓜洲,再在長江南岸分別畫上京口(鎮江)和鐘山(紫金山),然后在其間畫上幾座山。這樣,再通過教師對古代交通情況的說明,學生就能體會到詩人那種因江山之隔而產生的愁苦之情。
2.提供史料。這里所說的史料,包括時代背景、風俗習慣、作者身世以及逸聞趣事等。有些詩歌如果不提供一定的史料,小學生是無法理解詩意的。如,講授《題臨安邸》時,不簡單地介紹一下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隅的史實,學生就無法體會詩句“暖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詩人所抒發的感慨。
四、綜括,引導學生感受內在美
綜括,就是在完成上述三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上,對詩歌總體進行分析、概括,使學生感受到詩歌的內在美(思想美、藝術美),從而準確地理解詩歌。如,《贈汪倫》一詩,學生對詩人通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的深情厚誼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再一次自讀自悟,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最后通過討論交流,指導點撥,使學生體悟情理,品味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