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科學課教學;探究活動;真實;科學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40—01
科學課教學應該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謂科學探究,就是個體通過自主地調查和研究來認識和理解自然的活動。筆者在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學習活動中,發現了一些關于科學探究活動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深刻認識到科學課教學要將探究活動落到實處,要體現其真實性和科學性。
一、探究活動要真實
1.探究活動要扎實開展,教師極力配合,讓學生充分投入。在一節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很多事情,如制定計劃、小組討論、動手實踐、匯報交流等,但教師一定要有所側重。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這一環節上,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不僅探究能力強的學生要有時間探究,相對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活動。
2.探究活動的開展要真實。進行科學課教學時,在上課前教師和學生都要準備一些材料,這些材料用于開展探究活動。教師要本著求真求實的態度,給學生樹立愛科學、尊重科學、認真對待科學的榜樣。例如,講“制作氧氣”這節課時,在演示實驗中,驗證氧氣時,沒有看到木條燃燒,當時我很慌張,對于課堂上出現的這種意外,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又有區教研室的老師在聽課,面對學生疑惑的目光,我只能硬著頭皮把實驗結果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節失敗的課,原因不僅僅是實驗失敗,更重要的是我不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學生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
二、探究活動要科學
1.科學探究活動要經得起實證。 一直以來,科學課上教師總是會把一些科學現象的原理以結論的形式告訴學生,與此同時,學生也常常為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所困惑,由于沒有探究的習慣和環境,他們又會通過書本直接獲取答案,久而久之,科學在他們眼中變得越來越神秘、深奧。
以《液體的熱脹冷縮》為例,本課主要研究“水在受熱或受冷后的體積變化”問題。這一活動,不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水具有熱脹冷縮性質這樣的認識,而且要他們通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拓展到其他液體是否也有這種性質的疑問,從而開展相應的觀察實驗予以證實。在教學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因為科學不是偶然的結果,任何科學結論都要經得起反復實驗。所以一般實驗要反復做三次,經過三次實驗得出結論——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科學探究活動要經得起質疑。愛因斯坦說過:“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有時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曾聽過一節“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科學課,老師是這樣教學的:當學生猜一杯水是鹽水時,老師就問:“你能肯定是鹽水嗎?”于是這個疑問要通過做實驗來解答。老師讓學生制一杯鹽水,驗證鹽水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這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學生認為自己用實驗驗證了使馬鈴薯浮起來的那杯水是鹽水。這時老師又問:“你們肯定是鹽水嗎?”后來老師提供了糖、味精,讓學生繼續實驗。學生發現糖水、味精水也能使馬鈴薯浮起來,這杯水到底是什么水呢?學生這時反而不知道了。教師的反問就是在引導學生不斷發現矛盾,這是一個推理、證實、質疑的過程。這節課體現了科學課對科學本質的追求。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學生經歷了一個科學探究活動,知道了不同的液體能使同一個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發生變化,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知道物體的沉浮和所浸液體有關,這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