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備課;閱讀;教材;切入點;選擇;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B)—0025—01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也是一樣,只有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自己的實踐,我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進行備課。
一、潛心“讀”文
備課,首先要研讀教材,在正確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教案。每每研讀一篇課文,我都要經歷這樣一個“三讀”的過程。
初讀,把自己當成一個讀者,把教材當作一本讀物,這種“放松”的閱讀,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生發。或許您會被曲折的情節吸引,或許您會為真摯的情感怦然心動。這些初讀的感受彌足珍貴。
再讀,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來讀。首先,正音、明義。其次,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學生,體察學生閱讀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分析應落實的知識、訓練的重點。最后,親自做做課后練習題。
最后讀,把自己當成語文教師,站在教者的角度來讀教材,要把握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二、選擇切入點
拿到一篇文章,如何切入,好比裁縫拿到一塊布料,如何下“第一剪”,對做成一件“好衣”非常重要。我認為,教師可以從文題、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話切入,也可以從學生的原初體驗、疑惑切入。
1.題目切入法。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入手進行閱讀指導,往往有綱舉目張的效果。通常可以“扣題質疑”或“添加題目”,還可以從“改換題目”入手。如《信任》一課,文中主要講了誰信任誰?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文。
2.精華切入法。根據文章的獨特處、精彩處、重點段、過渡段或警句等設計切入點。
3.原初體驗切入法。就是讓學生自主讀書,并說出自己的原初體驗,教師選擇恰當的切入時機,在尊重學生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
4.疑惑切入法。讓學生先自主閱讀課文,然后以學生閱讀中的障礙作為切入,在交流討論中解決疑問。如《黑孩子羅伯特》,學生對羅伯特為什么要傾其所有幫助討厭他的白人小女孩,是很難理解的,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學習理解。
三、精心設計練習題目
備課時,除了要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教學思路、教學方法,還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目。那么,設計練習題目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1.問題要有概括性
所謂問題的概括性,是指設計問題時應從課文的整體出發,設計的問題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具有概括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有促進作用。如教學《城市的標識》時,要求學生談談:作者為什么說樹是城市的標識?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認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
2.問題要有層次性
要突破文章的難點,往往靠直接提問是解決不了的,這時教師要設計出一組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3.問題要有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有開放性,要能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新知識。
4.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
設計問題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設計簡單的問題,以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對學習基礎相對好的學生,設計有深度的問題,使其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從而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