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少數民族教育;移民區;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13—01
1983年以來,甘肅省實施“兩西”建設計劃,即利用河西走廊有利條件安置以定西為主的中部貧困地區移民。瓜州縣被確定為重點實施地區,縣上成立移民安置指揮部,在腰站子鄉集中安置“兩西”移民6925人,并于2009年掛牌成立了瓜州縣腰站子東鄉族鄉。民族鄉在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人口素質及文化條件等方面有著它的特殊性。只有正視移民地區的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特殊性,尊重其規律,摸索出一條民族教育發展之路,才能有效提高移民區域內的少數民族教育教學水平。
一、移民區域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現狀
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失衡
家庭、社會、學校對教育孩子來說是一個統一體,但彼此分工合作各有側重,家庭教育是最基礎的、最早的教育。在移民區少數民族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三種失衡現象。
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意識較差。讓孩子讀書是完成“任務”,認為“病要大夫看,孩子老師管”,把子女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家長只解決子女在經濟、生活上的問題。
“讀書無用論”思想較嚴重,認為“念大書的掙小錢,念小書的掙大錢,不念書的也掙錢”。
家長的文化素質較低。少數民族家長大多識字不多,對孩子的成長期望值不高。
2.民族家庭的一些現實問題阻礙了教育的發展
首先是子女多,家庭生活負擔過重。少數民族家庭子女一般有三四個,移民區大多少數民族家庭家境都不太好,還要撫養這么多子女,生活的境況、學習的環境就不言而喻了。其次是語言障礙。民族鄉的少數民族相對居住集中,他們在家用民族語言交流,因而學生入學時,接受普通話教學就有一個障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慢慢接受、轉換。
3.條件艱苦,經濟落后,文化氛圍相當薄弱
由于移民區屬新開發地區,交通不便,整體經濟比較落后,相應的文化氛圍也相當薄弱。因為祖輩、父輩有文化的就特別少,又沒有其他有影響力的文化教育熏陶,因此整個村落沒有濃厚文化教育的引導、參照和對比,嚴重影響了民族村的教育發展。
4.移民區少數民族學生入學后鞏固難、流失多
民族鄉的人們思想還固守在小農經濟時代,認識不到讀書是少數民族下一代青少年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獨有的民俗風情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下一代的教育,認為“教”(教育)不如“教”(宗教)。
二、推動移民區少數民族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對策
1.強化民族區域教育意識
各級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群眾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要抓少數民族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提高工作,加大對教育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讓民族鄉群眾進一步認識到支持和保證自己的子女上學讀書是每個家長的神圣義務和法律責任。同時,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懲罰激勵措施,以激發廣大少數民族家庭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自覺性。
2.努力攻克語言關
少數民族區域的適齡兒童直到上小學,除了母語之外很少接觸漢語。他們一上學首先就遇到語言方面的難題,聽不懂老師用普通話授課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做好雙語教學工作。
提高民族學校師資水平。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就必須要構建一種“多元一體”的教師體系,“引進、培養、留住”人才,加強“雙語教學”和師資培養,以此建立一支高素質、多元和諧的教師隊伍。
少數民族聚居程度高,語言環境比較特殊,因此,開展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時,構建相應的雙語學習環境非常必要。所以,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學校的板報、廣播、宣傳欄、標語、張貼畫、教室和辦公室的墻壁等,給少數民族學生創設一種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漢語學習環境與氛圍。
3.加強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
新課程突破了長期以來教材一元化和把課程窄化為教材的觀念的束縛,開創了中小學教材多樣化的新格局,并凸現了課程資源的主要價值。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傳統和民族習俗,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生活習俗、民間神話傳說、民間節目、民歌民謠、民間戲曲、民間工藝、民間服飾、民間體育、民間飲食、鄉規民約、道德倫理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具有極大的課程挖掘潛力。這類課程資源的開發對于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加強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族地區只有重視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民族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