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社會責任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46—01
作文也就是做人。這種思想是貫穿整個作文教學的一個質的標準。縱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能夠真正流傳千古乃至讓今人都為之振奮的文章,一定是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文章。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和學生一起分析、探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活”起來,思路才能真正打開,寫出的文章也才有分量和深度。
一、 充分利用文本資源
課堂是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主渠道。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好教材。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詩人在官軍收復失地后,“忽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的那一幕讓學生無不動容。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課后搜集更多的愛國優秀詩文,并交流、討論,寫讀后感,使他們被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 各學科有機結合
教師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輔導課,還要突破常規,隨時注意作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的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參觀游覽某處的景物后,可讓學生用簡筆畫或水彩畫畫出來,然后集體評一評,哪些學生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哪些學生將物體的形狀、位置畫錯了……教師引導評議時,要求學生要言之有序,并且講出此處景物的美。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并以此為己任。為了讓學生達到“有興趣嘗試作文”的效果,教師還可以把作文與體育、自然、勞動等學科結合起來。如,做完一個體育游戲就讓學生寫寫心得等。
三、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
教師要向家長宣傳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引起家長的重視,讓家長和教師攜起手來共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如,我班同學××和父母一起去美麗的張家界游玩。他們去了黃石寨,游覽了金鞭溪和十里畫廊,更有趣的是乘舟水上漂流。他們出發前,我和××的父母進行了溝通,要求每天出發前先給××介紹要游覽的主要景點以及當地的食、住、行的情況,然后回來后讓他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旅行結束后,再將寫成的日記編成集,題名為《湖南行》。這樣一來,學生的眼界開闊了,見識增長了,寫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 活用活學,服務社會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新樂府序》中提出的創作理論,他希望文章能對社會現實產生針砭之效。這是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體現。作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培養了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并且拿起手中的筆,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才能真正地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之勇于開拓創新。
1.讓學生上街找錯別字,給有關單位寫建議書、倡導書,“凈化”我們生活的環境,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
2.鼓勵學生多辦板報、手抄報,進行社會調查、上門宣傳等,從而體會到責任和責任的重要。
3.鼓勵學生主動寫信給街道居委會或廣播電視臺,反映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及感人事跡,也可以寫不負責任的行為,為家鄉、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出一分力。
4.積極參加上級部門及各類報刊雜志倡議的各種作文比賽,贊揚真善美,鞭撻丑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