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今年56歲,患2型糖尿病7年,算是“老運動員”了。采用胰島素治療已有3年,他每半個月都會到附近街道醫院配藥順便測一次空腹血糖,每次都在6~8mmol/L,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馬馬虎虎”。醫生建議他測一下餐后2h血糖,可他覺得等候兩個小時太浪費時間就拒絕了。最近他感到視力下降,結果到大醫院一查眼底有出血,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h血糖高達15.6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8.9%。王先生大吃一驚,心想:我經常測量血糖為什么居然沒有察覺血糖其實已經很糟糕了?要不是出現并發癥可能現在還蒙在鼓里呢!
王先生的問題出在哪里?糖尿病病友應該如何科學、合理的監測血糖呢?
根據我國最新頒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在治療開始時應該每天測量5次血糖。可能您會覺得:為什么要測得這么勤呀?有必要嗎?完全有必要!長期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往往意味著他的胰島功能較差或存在肝腎功能方面的問題已不堪口服藥的“重負”。這類病人血糖波動幅度也往往較大,密切監測血糖會使醫生了解其治療后的反應,為及時調整方案提供參考。王先生每半月才測一次血糖,測的太少了!而且他只測空腹血糖,每次都不算高,很容易麻痹大意。他從來不測餐后2h血糖,無法了解餐后血糖的情況,一再錯過了調整方案的時機。殊不知,長期處于高血糖、大波動情況下,并發癥就會找上門來。
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當血糖達標、方案確定后可減少至每天測血糖2~3次,比如今天測早餐前后,明天測午餐前后及睡前,這樣幾天積累下來我們就可以得知血糖波動的全貌。對于僅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和口服藥治療達標的患者每周測2~4次血糖就可以了。
密切監測血糖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有些患者空腹血糖高,其實有“真高”和“假高”兩種情況,當藥物劑量不夠或黎明現象導致的高血糖叫“真高”;而有的患者夜間出現了低血糖,由于機體有保護作用而出現空腹“反應性高血糖”稱之為“假高”,如果此時不通過監測夜間血糖來區分就很容易以“真”亂“假”,導致錯誤的治療措施。還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齡大、病程久、并發癥多,他們往往對低血糖不敏感,很少出現心慌、冷汗等“預警反應”,對于這樣的患者我們應更加警惕、密切監測,防治低血糖的發生。
僅僅監測手指血糖是不夠的,因為它具有瞬時性,不能反映一段時間血糖的總體水平,因此,我們推薦糖尿病患者每三個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HbA1c),因為它可以反映這三個月血糖的總體狀況,如果說手指血糖是“小測驗”的話,那么HbA1c就是“期中考”。“期中考”的成績也將作為下一步方案調整的重要依據。
除了“常規武器”——血糖儀外,我們現在還擁有更先進的血糖監測手段——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它有一個電極埋在腹部皮下組織,通過導線連接在一個拷機樣大小的外接設備上,它可以每5分鐘測量一下人體組織液的葡萄糖水平,然后換算成血糖濃度。有了它,我們就可以洞察血糖細微的變化,了解不同個體血糖波動的模式,醫生可以根據結果來制訂個體化的降糖方案。
(編輯/羅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