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山東省大豆生產現狀的分析,針對目前大豆生產中存在的生產條件差、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提出了建立系統科技攻關計劃、促進規模化生產、加強隊伍建設、增加科技投入等相關對策。
關鍵詞:山東省;大豆生產;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565.1—10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9—0123—02
大豆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大豆產業整體形勢日趨嚴峻,消費不斷增長,國內生產滑坡,國際依存度過高。山東是夏大豆主產區之一,栽培歷史悠久,但由于種植方式不合理、病蟲害嚴重、產量低、規模效益不高等原因,種植面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為此,2008—2009年,我們結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對山東省大豆的生產情況、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全面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山東省大豆發展對策,為大豆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據。
1 大豆生產現狀
1.1 種植面積與產量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1.2—14.4℃,年平均降水量在500—900mm之間,土層深厚較肥沃,地勢平坦,是夏大豆傳統種植區,也是黃淮夏大豆主產區之一。歷史上黃淮海地區曾是全國大豆產業的中心,種植面積占全國的40%,但目前僅占20%左右,主要原因是大豆種植沒有像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那樣受到重視,長期處于自發種植狀態,栽培技術比較粗放,產量不高,效益不理想。山東大豆種植面積也是逐年下降,從20世紀90年代的50×104hm2下降到20×104 hm2左右,雖然單產有所上升,但總產逐年下降(表1)。濟寧作為山東大豆種植大市,2007年種植面積為5.8×104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34%,平均單產2655kg/hm2;2009年種植面積5.2×104hm2,與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平均單產2730kg/hm2,略有提高。

1.2 品種選育情況
1.2.1 產量育種山東省1993—2009年有50多個大豆品種通過國家或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齊黃27、齊黃28、齊黃29、齊黃30、齊黃31、齊黃33、魯寧1號、山寧16、菏豆15等14個品種通過國審,有的新品種還表現出超高產特征。按大豆育種攻關對超高產品種的要求,黃淮海地區小面積(不少于666,7m2)單產指標為4650kg/hm2。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魯寧1號(審定編號2003015),2000—2001年進行超高產和重演性種植,產量分別達4684.5kg/hm2和4506.0kg/hm2,經過專家鑒定,該種質單產達到國家“九五”4650.0kg/hm2的攻關指標,成為國家攻關高產第一個有重演性的品系,是目前為止黃淮地區唯一具有超高產重演性的種質。
1.2.2 品質育種
大豆的品質主要指品種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蛋白含量大豆對于食品加工業以及出口都是必要的,而高油大豆品種的選育提高了壓榨用大豆的競爭力。隨著大豆生物活性物質研究的深入,高異黃酮、脂肪氧化酶缺失等也成為育種家的選種目標。目前山東省通過審定的28個品種中,蛋白質含量在45%以上的有8個,占審定品種的28.5%,40%以上的有22個,占審定品種的78.5%,含油23%的高油品種沒有。從生態條件來看,山東也適宜發展高蛋白大豆,因此,山東是高蛋白大豆主產區。
1.3 新品種與新技術應用情況
近幾年,在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的帶動下,山東堅持將良種與良法、農藝與農機有機結合,加快新品種的研發及成果轉化,試驗研究出了一批大豆新品種和高產新技術,大豆種植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嘉祥是全國大豆種子繁育和銷售大縣,共有30多家種子企業,每年經營大豆種子(1500—2000)×104kg。因此,山東的審定品種90%以上能得到較好的推廣應用,種子企業的發展也推動了科研部門對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
新技術的推廣主要通過農技人員指導、農民示范戶及示范園區觀摩展示等方式進行,大型農場是新技術示范推廣的主要場所。濟寧市農科院作為國家大豆綜合試驗站,針對當前大豆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通過新品種展示、高產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同時深入田間為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并對區域內的技術人員及種植示范戶進行培訓,在大豆生產的關鍵環節邀請農戶到示范田觀摩,使新品種、新技術及時得到推廣。2009年在南陽湖農場示范的高豐1號“窄行密植”技術,結合秸稈還田、機械播種、免間苗等,666.7m2單產超過210kg,對周邊大豆種植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2 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混雜。品質下降
目前大豆生產主要以家庭經營為主,集約化生產水平較低;由于種子公司經營的種子大多是農戶分散種植,沒有規范的良種繁育基地,農戶對品種的更新重視不夠,生產上種植的大豆品種大多由農民自留種,多年種植,種性退化,品質和產量降低;同時,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小,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混種混收,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市場競爭力降低。
2.2 生產條件差,管理水平低
山東大豆生產主要分布在零散和瘠薄耕地上,生產條件難以充分滿足其對土壤肥力、水分等的需求,生產多以小型農業機械作業為主,導致整地、播種質量差,難以保證苗全、苗勻、苗壯,由于缺乏大馬力機械和機具,秸稈不能還田,造成土壤有機質減少,大豆綜合生產能力下降。由于社會化服務落后,農民科技素質不高,生產管理粗放,沒有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去組織生產,整地質量差,施肥和種植密度不合理,部分農戶不除草,缺乏病蟲害防治知識,導致單產水平低。
2.3 產業化水平低。效益不高
受一年兩熟耕作制度的影響,玉米、棉花等秋收作物與大豆爭地現象比較嚴重,致使大豆種植面積較小且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限制了大豆品種生產潛力的發揮,降低了大豆品質。大豆研發、生產、貿易、加工相互脫節,科研單位、加工及貿易企業和種植農戶之間沒有建立利益關系,導致同一地區不同農戶大豆品種各異,栽培水平參差不齊,商品大豆的品質、規格不一致,加上收購過程中的混收、混儲、混運,難以保證加工企業的原料質量,影響了產品的競爭力。
2.4 生產成本高,比較收益低
大豆生產成本每666.7m2一般190元,而單產與產值均低于玉米和小麥,比較效益低。另一方面,大豆生產享受不到國家的補貼政策,即使在國內大豆市場價格較高的情況下,由于國外大豆對國內市場的沖擊,農民也得不到較好的收益,挫傷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3 發展大豆生產的建議
針對大豆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提高認識,改變大豆是“低產作物”、“搭配作物”的看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振興山東大豆產業,確保糧食供應安全。
3.1 建立系統的科技攻關計劃
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大豆生產,制定大豆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盡快啟動山東省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大豆生產、加工及貿易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對大豆產業和科技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明確大豆生產、加工、流通、貿易各個環節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及突破方向,形成發展戰略設想,提出發展規劃,重點攻克限制大豆產業發展的關鍵科技問題,增強科技對大豆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3.2 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形成規模化生產
山東作為高蛋白大豆主產區,要建立高蛋白大豆生產基地,不斷改善大豆生產條件,特別是對良種繁育基地,應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管理,實施標準化的生產、管理和產后技術服務,逐步實現大豆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同時盡快落實各項補貼政策,讓大豆與其它糧食作物享受同等的待遇。
3.3 提高大豆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為提高大豆生產效率,鼓勵企業積極研發生產中急需的機械,如滅茬、深松、起壟一體的農機具,深松深施肥機械,氣吸式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精量點播機械,鋤地機,窄行密植播種機械,行間及苗間除草機械,大豆封壟后病蟲害防治牽引及噴施藥劑機械,除草中耕一次作業的機械,小型收割機等。
3.4 加強大豆育種和配套技術研究
大豆單產低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突破性品種和高產技術,多數品種的抗倒伏、抗病蟲和抗非生物逆境綜合能力較差,適應范圍窄,種植方式不合理。在產量構成中,品種的貢獻率一般為50%,甚至70%以上,在優質大豆生產中,品種是第一要索,是大豆生產的首要前提和基礎。目前審定的大豆品種大多具有3000kg/hm2以上的產量潛力,由于缺少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大多沒有發揮應有的增產效果。而目前全省的大豆科研力量十分薄弱,從事大豆研究推廣的人員不足40人,人員層次嚴重不合理,而且資金投入長期不足。因此,應不斷壯大大豆育種、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等方面人才隊伍,并從項目、經費等方面予以傾斜。加強前瞻性大豆新品種的選育,優質、高產生產技術體系的研究,病蟲草害綜合高效防治等,努力提高大豆產量和產品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大豆的經濟效益,促進大豆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