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132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9—0112—03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力度,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然而,在以計劃經濟和短缺經濟為特征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其推廣理念、推廣內容、推廣方式、運行管理等依然與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生產發展不相適應,亟待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2009年12月,應日本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邀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培訓團一行8人在日本進行了為期15天的培訓,考察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運轉、有機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管理。本文分析總結了日本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作機制的經驗,對我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進行了探討。
1 日本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日本實行以政府組織為主導的政府和農協雙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政府設立了一套健全的從國家層面到地方的技術普及與推廣組織系統。農協即日本農業協同組織,是開展農村綜合服務工作的民間組織,在日本農業推廣體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推廣體系結構簡單、人員精干。
1.1 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農業技術推廣在日本被稱為“改良普及事業”,基本機構為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職員一般稱之為普及員,根據功能分工,普及員又分為專門技術員、改良普及員,后者又可分為農業改良普及員、生活改良普及員等。
日本農業水產省農蠶園藝局內設立普及教育課和生活改善課,作為國家農業普及事業的主管機關,負責農業改良、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計劃、機構體系、資金管理、情況調查、信息收集,同時負責普及組織的管理、普及活動的指導、普及方法的改進以及普及職員的資格考試和研修等工作。農林水產省還把47個都、道、府、縣按自然區劃分為七個地區,分別設立了地方農政局,作為農林水產省的派出機構。地方農政局內設農業普及課,對各地農業普及事業進行指導和監督。
各都、道、府、縣農政部內設普及課,負責普及工作的行政管理工作。各地域下設農業試驗場、農業者大學校、農業改良普及所,分別負責農業技術開發、農業技術普及教育等工作。各地根據地域面積、市町村數、農戶數、耕地面積及主要勞動者人數,確定設立農業普及所的數量、規模。農業普及所是各地農政部的派出機構,具體負責管理區內的農業普及工作。
1.2 農協的機構設置及運作
農協是農民自主、自助、自治的經濟組織。農協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民的社會經濟地位,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為目的,是法制化的農民合作組織,最大限度地為農戶作奉獻,不以營利為目的。
農協的內部機構設置一般包括總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總會是農協最高決策機關,理事會是總會的執行機關,根據總會確定的方針,組織實施各項事業,監事會負責監察農協財產狀況及理事的工作情況。農協的組織系統自上而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農協中央會,是農協的指導機關,設立在全國各都、道、府、縣的中央會目前共有48個;第二個層次是農協聯合會,都、道、府都設有聯合會,以基層單位農協為會員;第三個層次是基層(單位)農協,一般市町村級的農協屬此層次,主要由農業生產者個人組成。日本70%以上的農協從事的業務活動是不賺錢的,農業生產與經營指導也是無償的,農協自身所需費用主要來自信貸、保險業務的獲利和政府補貼。農協設有營農指導員,在生產、經營方面給農民以全方位的指導。產前由營農指導員按專業把農戶組織起來,根據農協提供的信息以及各農戶的實際情況,幫助農戶編制生產與經營計劃,并給以具體幫助,如取得信貸資金、開發引進低成本高收益的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及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產中按規劃供應農藥、化肥及其它生產資料,并進行具體的技術指導。產后接受農戶的委托,對農產品分級包裝并運往市場。農協承擔了這樣一些繁瑣的事務,農民可以集中精力搞好農業生產,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日本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日本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經驗
日本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技術來源于國立及縣立農業試驗機構,技術普及采取從試驗研究者一專門技術員一改良普及員—農民的路徑。整個技術推廣流程目標明確、計劃有序、考核規范,農科教、農協相互合作,運轉高效。
2.1 農業技術推廣具有明確的目標
縣農業行政部門每年召開一次實證成果推進會,由科研單位向區改良推廣中心展示研究成果。各地區普及推廣中心所長、專門技術員、試驗場長、農戶代表對科研成果進行評議,確定哪些成果需要進一步研究,哪些需要推廣中心進一步實證完善,哪些可以立即向農民推廣。農業技術推廣以培養和提高農民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并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咨詢為目的。
2.2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活動計劃性強
日本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大多以項目形式組織實施。推廣項目計劃由國家和農民雙向因素決定,分為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年度計劃完成后,再根據年度計劃制定分月活動計劃。分月活動計劃包括執行者(推廣員)、活動時間及方式等內容。推廣員按此計劃再制定個人工作計劃,并在每次活動后填寫“普及活動記錄卡”。每年對普及活動進行總結和效果評價。
2.3 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內容多樣化
為滿足廣大農民全方位、多層次的需要,推廣體系的服務領域已不斷拓寬。近年來,隨著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農業更加注重多功能、環保和持續發展,推廣體系的服務領域已延伸到了農業經營管理,高附加值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市場信息和營銷、農業后繼者培養、農業區域開發設計、環境保護、農業觀光、農村開發等多個領域。
2.4 農技推廣人員素質高,管理制度嚴格 一是實行嚴格的農技推廣人員準入制度。推廣人員(包括專門技術員和改良推廣員)均為國家或地方公務員,人員招聘實行嚴格的考試錄用制。基層改良推廣中心改良推廣員的錄用要參加兩次考試,首先進行推廣員資格考試,合格者發給推廣員資格證書。獲得推廣員資格證書的人員可參加縣里的公務員考試。專門技術員的聘用條件高,要求報考者必須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0年以上改良推廣員工作經驗,由農林水產省組織錄用資格考試,考試通過后才有被聘用的資格,其考試合格率僅20%。
二是實行工作考核。專門技術員與改良普及員的工作實行考核制,每月的工作內容都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平時工作有計劃、有記錄,每月一小結,半年和年終分別進行總結考核。
三是在推廣體系內部實行嚴密的培訓制度,針對不同對象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國家在聽取都、道、府、縣政府意見的基礎上,每年制定《協同農業普及事業運營指針》,下發各都、道、府、縣。地方政府根據《指針》制定推廣人員培訓計劃。培訓計劃對培訓范圍、方法、結果和報告等都有詳盡規定,并編入“普及職員(含專門技術員和改良普及員)培訓體系”。培訓內容包括農業政策、推廣制度、農村區域開發、推廣指導活動方法、推廣指導計劃和管理、各專業技術員以及普及員指導能力的提高等。尤其是被日本人稱之為“課題法”的參與式培訓方法,對受訓人員的綜合能力提高有明顯的作用,即培訓教師在進行新技術培訓中指導課題的討論、研究,既歸納總結了有關經驗、更新了知識,又完成了課題研究。
2.5 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結合緊密
許多農業研究中心與推廣中心設在同一地點;許多農技推廣人員和研究人員兼任農業者大學校的老師,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之間經常保持緊密聯系,各研究機構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通過專門技術員和各縣試驗場的研究人員驗證示范后,傳授給地區普及推廣中心。與此同時,普及推廣中心也將農民的需要反饋給研究部門,形成了科技創新一推廣一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日本自然農法國家研究開發中心,就是集科研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于一體的科研機構。中心高度重視農業技術推廣,在全國設立了9個普及所,輻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其研究成果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推廣,極大地推動了農作物新品種和有機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
3 創新機制,建設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主要包括從國家到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是推廣體系的主體,屬于事業單位,按專業領域分為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業機械、經營管理5大系統。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存在人員素質低、隊伍不穩定、基礎設施落后、服務手段差和資金缺乏保障等突出問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出明確的思路和目標,就是要構建“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培育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經過幾年的改革試點,在鞏固體制改革成果、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健全考評機制、創新推廣方式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政策引導、機制創新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日本農業技術推廣經驗對建立我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帶來有益的啟示。
3.1 結合我國實際構建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共有12.6萬個,縣以下(區域站和鄉鎮站,下同)10.2萬個。我國應重新整合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推廣資源,在加強現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的基礎上,建立農業推廣、農業科研、農業教育單位三位一體,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廣泛參與,以項目為載體,依托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農業科教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培訓,政府統籌協調、多方協作、優勢互補、平等競爭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3.2 建立農技推廣與農業科研、教育部門相互融合的體制和機制
一是在省級以上農業科研、教育機構設立專門的農技推廣機構,充分發揮科研、教育單位創新源頭的作用,同時,促使科研、教育單位圍繞技術推廣、根據農業生產需求開展科研工作。二是鼓勵和支持農技推廣與科研、教育單位技術人員相互兼職,促進知識、技術、信息的交流和快速傳遞與擴散。三是借鑒日本和我國云南省楚雄州農科所與農技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經驗,地市一級農科所、農校與推廣機構合署辦公,加強科研與推廣的結合。
3.3 探索建立項目制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模式,促進農科教結合
采取以推廣項目為粘合劑的合作方法,以生產指標為主線,根據生產需要進行聯合攻關,開展科技服務。國家每年選定一定數量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由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或教育單位聯合申請,共同承擔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科研、教育單位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合理配置優勢資源,實現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3.4實行目標管理,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民培訓
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基層農技人員培訓計劃,定期選送農技人員到科研、教學單位接受培訓,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健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有計劃、大規模、多層次的開展農民培訓,全面提升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3.5 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涉農組織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涉農組織在農戶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農業生產的效率、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也是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應當借鑒日本農協的運作經驗,引導和推動涉農組織和農戶建成利益共同體,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由于具有信息來源廣泛、接受新技術能力強等特點,涉農組織成為連接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和農民的有效環節,在加速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應當建立一個統籌協調、組織有序、引導有方的宏觀協調機制,強化對涉農組織的支持服務和協調管理,促進涉農組織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科研、教育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