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67.23+9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9—0102—02
紫背天葵為菊科(compostitae)土三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由于其適應性強,生長健壯,栽培容易,在北方栽培病蟲害少,基本不需要噴灑農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經濟效益好的高檔保健蔬菜。具有補血、消炎、治療經痛、血氣虧等功效,炒食、做肉餡,涮火鍋都可,做佐料更佳。另外因其株型、葉色,盆栽作為觀葉植物觀賞。紫背天葵原產中國南方,尤以四川、重慶一帶廣為栽培食用。筆者從2005年開始研究紫背天葵在山東的周年栽培技術,先后在山東農業大學東校區生產基地和園藝試驗站進行試驗,現已實現了周年生產的目標,并研究出了紫背天葵栽培的新技術。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品種與地塊的選擇
紫背天葵同名的植物有3個品種,分屬3個科。作為蔬菜食用為菊科(Compostitae)植物土三七屬的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Roxb.ex Willd.)DC.。《全國中草藥匯編》將原植物名和藥材名稱為紫背菜。《中藥大辭典》將原植物和藥材名稱為觀音莧。
紫背天葵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土質好有利于獲得優質高產。宜選擇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的沙壤土,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與磷、鉀肥。
2 分株育苗
紫背天葵通常花而不實,收集種子較難,再者種子較小,易風干死亡。一般采用分株或扦插進行無性繁殖。分株是將紫背天葵的地上部分剪掉,剩余5cm左右。將宿根挖出,剔除不良根莖后切成數株;扦插時宜選擇插條生長健壯無病的枝條,長約10cm左右,留2—3片葉,按行距20cm、株距10cm,將插條斜插入土中,澆足水,覆蓋塑料薄膜保濕。扦插后18—20天即可帶土定植。
3 露地栽培及田間管理
在春季晚霜過后,日溫保持15℃以上,夜溫不低于10℃時定植。
紫背天葵在整個生長期中對肥水的要求比較均勻。充足的水分供應有利于莖葉生長,保證產品脆嫩、產量高,但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長發育期間,還要及時進行追肥,每采收一次即追肥一次,可葉面追肥,也可土壤追肥。追肥應以有機肥或生物肥為主,輔施少量的復合肥。苗小時,收獲不可過度,以免影響生長速度。當植株分枝已經長成,營養葉多時,盡可隨意采收,株高15cm時可打頂。
紫背天葵耐蔭,不耐霜凍,不耐炎熱高溫,夏季高溫下植株生長減緩,為防高溫,在栽培管理上不能受旱,注重遮蔭降溫,遮蔭既可增加產量,又可提高品質。如果采用與高稈作物間作,既可避免過強陽光使葉片提早老化,可采收到鮮嫩莖葉,又可增加高稈作物的產量,一舉兩得。及時中耕除草,適當打掉植株基部的老葉,以利于通風透光和新枝萌發,延長采收期,提高產量。
4 溫室栽培與管理
在秋季,當日溫低于15℃以下,夜溫低于10℃時,將露地紫背天葵挖出,采用分株方式,可將紫背天葵移栽到溫室土壤中或裝盆放在溫室內生長。
裝盆:選擇直徑23cm、高20cm的普通花盆或塑料盆,按2份草炭、1份蛭石、7份大田土的比例配制基質,并在基質中加入氮磷鉀復合肥3kg/m3和有機肥20kg/m3。裝填過程中要注意壓實,基質距上沿約2cm。將地下宿根挖起,去除病殘植株后切成數株,每盆1—2株。將盆排放在普通日光溫室中,也可以放在溫室內的后墻跟或周邊。
紫背天葵性喜溫暖,怕霜凍,根據其生長適溫20—25℃來控制溫室內的溫度,前期注意防止超過30℃高溫,后期防止低于3℃的低溫。要特別注意通風降濕。紫背天葵抗性強,在栽培中很少發現病蟲害。在溫室中栽培,可引發蚜蟲,一般注意控制濕度和溫度即可控制其發生;高溫干旱易誘發病毒病。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
5 科學采收與銷售
紫背天葵定植后30天開始采收。采收標準:嫩梢長10—15cm,有5—6片葉,采好后捆成束或裝盒并覆保鮮膜出售。第1次采摘,宜留基部2—3節,使新生側枝略呈匍匐狀。以后每個葉腋又長出1個新梢,下次采收宜留莖基部1—2節,這樣可控制株型。采收時應嚴格控制標準,采收的嫩莖不宜過長。盆栽的紫背天葵銷售前半個月不宜采收,以保持良好的株型。在元旦前后和春節前帶盆銷售,其觀賞性和食用性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