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233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9—0094—03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黃淮平原區小麥聯合收獲、秸稈切碎還田、接茬夏玉米免耕直播作業的質量要求、機具配備、操作規程、檢測方法,以及玉米田間管理措施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黃淮平原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區,為山東省地方標準(DB37/T 1427—2009)。
2 小麥聯合收獲與秸稈切碎還田
2.1 作業要求與作業質量
2.1.1 采取小麥聯合收獲作業,一次完成小麥收獲和秸稈切碎還田作業。割茬高度10—15cm,高度一致;若采用高留茬覆蓋,割茬高度不低于25cm。無漏割、地頭地邊處理合理。
2.1.2 秸稈切碎質量要求,秸稈切碎長度≤15cm;切碎長度合格率≥90%;拋撒不均勻率≤20%;漏切率≤1.5%。
2.1.3 小麥聯合收獲的籽粒質量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規定要求。
2.2 作業機具選擇
作業機具選用帶有秸稈切碎拋撒裝置的小麥聯合收獲機。
2.3 操作方法
2.3.1 開始作業時應平穩接合脫粒離合器,逐漸加大油門至作業所需要的最大油門,漸漸降低割臺至收割位置,掛檔前進,進入正常作業。作業中無論行走快慢,都要選擇大油門作業。
2.3.2 根據地面、小麥產量及干濕情況,選擇合適前進速度,用1檔或2檔作業。當小麥產量很高或濕度很大時,采用不滿幅作業。
2.3.3 隨時觀察割茬高度、秸稈拋撒情況,發現秸稈堆積、漏糧等異常情況要立即停機、熄火,檢查、排除故障。
2.4 作業質量檢查
機械作業后,在檢測區內采用5點取樣法測定。每點取1m長、1個實際作業幅寬為1個小區,進行測定。測定指標包括:切碎長度合格率、割茬高度、拋撒不均勻率、漏切率、污染情況。
3 接茬夏玉米免耕直播
3.1 作業要求與質量
3.1.1 播種時間和墑情播種時,土壤水分以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為宜。在墑情合適的情況下,玉米直播越早越好,提倡小麥收獲當天播種玉米。若墑情不好,灌區可先播種后灌溉,盡可能不要先灌溉造墑,以免影響播種機組下地,耽誤播種時間。
3.1.2 播種方法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播前要認真調整播種機播量和落粒均勻度,控制好開溝器播種深度,防止因排種裝置堵塞而出現缺苗斷壟現象。
3.1.3 種植密度和播種量通過改種耐密型品種、縮小行距、精心播種保苗等措施,合理增加種植密度。耐密緊湊型玉米品種每666.7m2種植4000—4700株,大穗型品種種植3200—3700株。玉米種植密度要與品種要求相適應,大田可按照審定品種公告中推薦的適宜密度種植,機具行距可在60—70cm之間調節,要盡量縮小行距,666.7m2播種量為2.5—3kg。
3.1.4 播種深度根據土壤墑情而定,以3—5cm為宜。土壤干旱而且缺乏水澆條件時,可以采用深播淺蓋加鎮壓的方法,使種子處在濕潤的土層,確保種子萌發出苗。
3.1.5 播種質量播種量偏差控制在±5%以內,播種深度合格率≥85%,空穴率≤2%,以農藝要求穴粒數n±1為合格(當n=1時,n與n+1為合格),穴粒數合格率≥85%。播行端直,行距一致,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頭整齊起落一致。
3.2 作業機具選擇
玉米直播機械選擇一次完成破茬開溝、分草防堵、深施化肥、覆土壓實等項作業的播種機。種子質量高,可選用氣吸式玉米播種機;種子質量稍差,可選用窩眼式、倉轉式玉米播種機。
3.3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3.3.1 正常作業前,先進行試播一個行程。檢查播種量、播種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有無漏種漏肥現象,并檢查鎮壓情況,必要時進行調整。
3.3.2 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書要求確定作業速度,按照事先劃分的作業小區和行走路線作業。
3.3.3 作業中應盡量避免停車,以防起步時造成漏播。如果必須停車,再次起步時要升起播種機。后退0.5—1m,重新播種。
3.3.4 玉米播種后,覆土要嚴密,溝中秸稈要少;鎮壓強度適宜,鎮壓輪不打滑。
3.4 作業質量檢查
測定實際播種量、穴粒數合格率、穴距偏差、播種深度合格率、播種后地表和地頭狀況、田間出苗率。
4 田間管理
4.1 苗期管理(播種至拔節)
4.1.1 間苗定苗3片可見葉時間苗,5片可見葉時定苗。定苗時要達到上述密度標準,即耐密緊湊型玉米品種每666.7m2留苗4000—4700株,大穗型品種3200—3700株,高產田可增加500株左右。間苗時多留計劃密度的5%左右。
4.1.2 化學除草玉米播種后出苗前采用土壤封閉的方式進行化學除草,可選用乙阿水劑,每666.7m2用量150ml,對水30kg均勻噴灑地表;如苗期出現雜草,可選用4%煙嘧磺隆懸浮劑,在玉米苗后3—5葉期,大多數雜草出齊后,每666.7m2用100ml,對水30kg均勻噴霧。粘土地容易板結,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中耕。
4.1.3 澆水排澇苗期玉米耐旱能力強,一般不需澆水。如玉米直播后干旱嚴重,影響出苗和生長時,要及時灌溉。如遇大雨要及時排澇。
4.1.4 追施苗肥在定苗后至拔節期,選用速效氮磷鉀肥或適合秸稈還田地塊的玉米專用肥追施,也可補施腐熟的有機肥、微生物肥。苗期追肥時,要把生育期所需磷鉀肥全部施完,高產田氮肥占總量的30%左右;中產田占50%—60%;低產田占60%以上。
補施方法:采用溝施或穴施。化肥施用深度7—10cm,有機肥、微生物肥施用深度大于10cm;在距玉米植株10—15cm處開溝或挖穴。
4.1.5 病蟲害防治苗期常見害蟲有地老虎、粘蟲、蚜蟲、薊馬、金針蟲、灰飛虱、棉鈴蟲等。
防治方法:播種時藥劑拌種;出苗后用2.5%敵殺死800—1000倍液,于傍晚噴灑行間地面,或配成0.05%的毒砂撒于苗側,防治地老虎;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薊馬、灰飛虱;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防治粘蟲。每666.7m2用48%毒死蜱乳油400—500ml,隨灌溉水施入,防治地下害蟲。
苗期常見病害有粗縮病、矮花葉病和苗枯病。
防治方法:消滅田間和四周的灰飛虱、蚜蟲,可以預防和減輕病毒病的發生,拔除染病植株。用96%天達惡霉靈6000倍噴霧防治苗枯病。
4.2 穗期管理(拔節至抽雄)
4.2.1 拔除弱株為避免弱株耗肥耗水,改善通風透光環境,實現群體均衡,提高群體質量,要及時拔除田間小株和弱株,以及基部分蘗。
4.2.2 中耕培土穗期中耕l一2次,拔節期至小喇叭口期中耕要深,以促進根系發育,擴大根系吸收范圍。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淺,以保根蓄墑。
大喇叭口期可結合追肥進行培土,高度不超過10cm。以促進氣生根生長,提高根系活力,減輕草害,方便排水和灌溉。
4.2.3 重施穗肥穗期追肥以大喇叭口期為宜,地力差或土壤缺肥,攻穗肥可適當提前,并酌情增加追肥量;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
追肥量:高密度大群體地塊追肥量宜適當增加。高產田穗肥占氮肥總用量的50%—60%;中產田穗肥占氮肥總用量的40%—50%;低產田穗肥約占30%左右。
4.2.4 澆水排澇玉米穗期澆水兩次,第一次在大喇叭口期前后,第二次在抽雄前后,每666.7m2灌水量一般40—60m3。
排澇方法:山丘地挖堰下溝,澇洼地挖條田溝,做到溝渠相通,排水流暢。鹽堿地整修臺田,易澇地塊要在穗期結合培土挖好地內排水溝,排除地內積水,促進根系發育。
4.2.5 病蟲害防治穗期主要病蟲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紅蜘蛛、穗蚜、穗蟲(棉鈴蟲、玉米螟等)、莖腐病、褐斑病等。
防治方法:用10%雙效靈200倍液,在拔節期及抽雄前后各噴1次,防治玉米莖腐病;在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用3%的噻蟲嗪顆粒劑或2.5%辛硫磷顆粒劑撒于心葉中防治玉米螟,每株用量1—3g。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治大、小葉斑病,用1.8%阿維菌素1500—3000倍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加2.5%功夫2500倍液防治紅蜘蛛、穗蚜、穗蟲。
4.3 花粒期管理(從抽雄到完熟)
4.3.1 補施粒肥粒肥應在雌穗開花期前后補施,以速效氮肥為主。
粒肥用量約占總氮肥量的10%—20%,每666.7m2施尿素4-6kg,隨水施肥。
4.3.2 澆水排澇玉米花粒期要根據墑情灌好兩次關鍵水。第一次在開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數的關鍵水;第二次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關鍵水。
澆水注意事項:澆水要因墑而異,靈活運用。砂壤土、輕壤土要增加澆水次數;粘土、壤土可適時適量澆水;群體大的要增加澆水次數及澆水量。
4.3.3 病蟲害防治花粒期常見蟲害有玉米螟、粘蟲、棉鈴蟲、蚜蟲等。
防治方法:用2.5%敵殺死1000倍液噴灑雄穗防治玉米螟;葉面噴灑48%毒死蜱1200倍液或Bt1000倍液或25%滅幼脲2000—3000倍液防治粘蟲、棉鈴蟲;用25%阿克泰10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防治蚜蟲。
5 適時收獲
適期晚收能夠延長籽粒灌漿時間,提高玉米產量,以籽粒乳線消失為標準,黃淮區夏玉米收獲一般在9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