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5個大蒜品種為試材,觀察測定了不同大蒜品種鱗芽分化與植株形態特征的相關性。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的大蒜鱗芽分化形成時期、鱗芽數量存在明顯差異。用SPSS軟件對鱗芽分化形成與植株形態特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晚熟大蒜品種新疆紫皮蒜和澳引vf688的鱗芽分化形成與葉寬和葉數具有顯著的正栩關性。新疆紫皮蒜的葉寬2.2cm、葉數6—7片,澳引vf688的葉寬3.8cm、葉數7—8片時鱗芽剛剛分化形成;而早熟和中熟品種鱗芽分化較早,金鄉白皮蒜8葉、葉寬3.1cm,蒼山蒲棵、二水早9.7葉、葉寬3.5—3.9cm時,鱗芽已分化形成。
關鍵詞:大蒜;鱗芽分化;植株形態特征;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S633.4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1—0010—04
大蒜(Allium sativum L.)鱗莖包括鱗芽、葉鞘和短縮莖三部分,是鱗芽的集合體,鱗芽俗稱蒜瓣。大蒜不同品種由于遺傳組成不同,體內植物激素分泌時間和分泌量不同以及植物自身特異性等差異,導致鱗芽和花薹分化形成有所差異。大蒜花薹和鱗芽分化形成時期對蒜薹和鱗莖的產量有較大的影響。郭菊葉等(2009)研究認為大蒜鱗芽發育分化晚于花序分化而早于花器官分化。張紹文等(1986)對蒼山大蒜和蘇聯2號蒜器官形成進行了觀察,論述了各器官分化的特點。目前對大蒜花薹的發育及鱗莖分化形成期已有報道,但對不同品種大蒜鱗芽分化形成進程以及鱗芽分化與植株形態特征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試驗通過對不同品種大蒜植株形態特征,包括株高、葉長、假莖粗、葉數、葉寬等的測量和鱗芽分化形成的觀察,旨在探尋鱗芽分化、形成與植株形態特征的相關性,為預測不同品種鱗芽分化形成及肥水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大蒜品種為新疆紫皮蒜、蒼山蒲棵、金鄉白皮蒜、澳引vf688、二水早。5個品種種植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濟南)試驗基地,每個品種種植面積12m2,行距20cm,株距15cm,2006年10月9日播種,栽培管理同常規。
1.2 試驗方法
1.2.1 取樣時間從2007年3月27日開始,每隔3天取一次樣,每小區隨機3點取樣,每點取2株,第1次取樣時即選取長勢和外部形態一致的樣本植株,每次取樣后在解剖鏡下觀察鱗芽分化形成情況,直到明顯觀察到鱗芽為止。
1.2.2 植株形態測量用直尺測量大蒜的株高(從假莖基部到最高的葉尖的長度)、葉長(最長葉片長度)和葉寬(最寬葉片寬度);用游標卡尺測量大蒜假莖粗(以假莖的最寬處為基準)。每次從中挑選外部形態更加接近的3株進行測量,并求其平均值。
1.2.3 解剖觀察將挑選的外部形態(株高、葉數、葉長、假莖粗、葉寬等)基本相同的3株大蒜苗進行解剖,在解剖鏡下將其鱗芽和花芽剝出,觀察鱗芽位置與數量,并顯微拍照。
1.2.4 統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不同大蒜品種的株高、假莖粗、葉長和葉寬與鱗芽分化百分率進行相關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鱗芽分化形成期與品種的關系
解剖觀察結果(表1)表明,不同大蒜品種鱗芽分化形成時期不同,二水早在3月27日觀察時鱗芽分化已明顯,即在此栽培條件下二水早在3月27日以前鱗芽已開始分化。另外4個大蒜品種的鱗芽分化形成時期集中在3月27日到4月12日之間,其中澳引vf688的鱗芽分化形成時期最晚,為4月16日;蒼山蒲棵和金鄉白蒜在3月27日前鱗芽初始形成,到3月30日左右在解剖鏡下觀察已明顯分化形成;新疆紫皮蒜鱗芽初分化時期約在4月2日,而分化明顯時期在4月12日左右。這5個大蒜品種從播種到鱗芽分化形成期生長的天數不同,新疆紫皮蒜需要約187天;蒼山蒲棵、金鄉白皮蒜需要約175天;澳引vf688需要約180天;二水早需要約170天。

2.2 不同大蒜品種的鱗芽分化形成部位及數量
觀察結果(圖1)表明,不同大蒜品種的鱗芽分化形成部位及數量不完全相同。新疆紫皮蒜第1葉腋內形成4個鱗芽,第2葉腋內3個;蒼山蒲棵鱗芽在第1和第2葉腋內分別有3個鱗芽;金鄉白皮蒜在第1葉腋有3個鱗芽,第2葉
腋內有6個鱗芽;澳引vf688品種鱗芽分化形成時期主要有5個鱗芽,第1葉腋內有3個鱗芽,第2葉腋內有2個鱗芽。二水早品種在第1葉腋內有3個鱗芽,第2葉腋內有6個鱗芽。5個大蒜品種的鱗芽形成部位都發生在第1和第2葉腋內。另外,除澳引vf688外,其他4個品種的鱗芽分化形成時都圍繞著花芽,蒼山蒲棵、金鄉白皮蒜和二水早花芽形成早,而且生長較快,至4月5日時花芽長度已達到4—6cm。
2.3 不同大蒜品種鱗芽分化與植株形態特征的相關性
測量結果(表2)表明,不同大蒜品種鱗芽分化形成時期植株的形態學特性不同。鱗芽分化形成時,新疆紫皮蒜和蒼山蒲棵相對較矮,株高分別為58.9、57.6cm,而二水早植株最高,為80.7cm;新疆紫皮蒜假莖最細,為0.48cm,二水早和澳引vf688假莖較粗,分別為1.83cm和1.72cm;5個大蒜品種的鱗芽分化時葉片數相差較少,都在8—10片葉;葉長和葉寬也不相同,澳引vf688和二水早的葉片相對較長、較寬。

以新疆紫皮蒜和澳引vf688為例,對其形態學特征(株高、假莖粗、葉數和葉長)與鱗芽分化形成百分率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3—表5)表明,新疆紫皮蒜鱗芽分化形成與葉數相關性達顯著水平,相關系數為0.842,與株高、葉長、葉寬的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相關系數分別為0.991、0.976、0.974,與假莖粗未達顯著水平;而澳引vf688鱗芽分化形成與葉寬、假莖粗和葉數的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相關系數分別為0.960、0.959、0.939,與株高和葉長未達顯著水平。
綜上可看出,這兩個大蒜品種鱗芽分化形成與葉寬和葉數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當新疆紫皮蒜葉數在6—7片、葉寬為2.2cm時,鱗芽剛剛分化形成,生長10天左右后,8—9片葉、葉寬為3.2cm時,鱗芽分化完全形成。澳引vf688在鱗芽剛剛分化形成時7—8片葉、葉寬3.8cm,生長約4天后,鱗芽分化完全形成,其葉片為9片、葉寬5.4cm。

3 結論與討論
大蒜不同品種鱗芽和花薹分化時期不同,可能與大蒜品種自身的特性有關。本試驗中5個大蒜品種從播種到鱗芽分化形成期生長的天數不同,這與其品種的早熟和晚熟特性有關,二水早鱗芽分化形成最早,其次為蒼山蒲棵、金鄉白皮蒜、新疆紫皮蒜,澳引vf688鱗芽分化形成最晚。這與郭菊葉等(2009)得出的大蒜不同品種花芽分化和抽薹期早晚與品種特性一致的觀點相符合。
不同大蒜品種鱗芽分化形成時期的植株外部形態特征不同。本試驗中,由于早熟和中熟品種鱗芽分化較早,金鄉白皮蒜8葉,葉寬3.1cm,蒼山蒲棵、二水早9.7葉,葉寬3.5—3.9cm,鱗芽分化形成,究竟幾葉期開始分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本試驗中晚熟品種新疆紫皮蒜和澳引vf688的鱗芽分化與葉寬和葉數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可作為晚熟大蒜品種鱗芽分化的外部形態特征參考指標。如當新疆紫皮蒜的葉寬2.2cm、葉數6—7片時,澳引vf688的葉寬3.8cm、葉數7—8片時,可以預測其鱗芽剛剛分化形成,據此可以有效地進行肥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