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不同培養基pH值對白靈側耳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適宜白靈側耳菌絲生長的培養基為培養基I,即馬鈴薯200g,蔗糖20g,瓊脂20g,蛋白胨4g,蒸餾水1000ml,最適pH值為5.79。
關鍵詞:pH值;白靈側耳;菌絲生長速率
中圖分類號:S646.1+40.1
文獻標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1—0069—02
白靈側耳(Pleurotus nebrodensis)又名白靈菇、白阿魏菇,隸屬于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層菌綱(Hymenomycotes)、傘菌目(Agarl—tales)、側耳科(Pleurotaceae)、側耳屬(Pleurotus),是南歐、北非和中亞內陸地區春末夏初生長的一種品質優良的大型肉質傘菌,也是干旱草原上有代表性的珍稀食用菌。而我國野生菇僅分布于新疆干旱沙漠地區。白靈菇子實體脆嫩可口,香味濃郁,營養價值極高,其人工栽培菇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非常暢銷。pH值在食用菌栽培中是一個重要因素,為建立白靈菇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了不同pH值對其菌絲生長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
白靈菇棒狀1號,引自吉林省汪清食用菌研究所。
1.2 供試培養基
培養基I:馬鈴薯200g,蔗糖20g,瓊脂20g,蛋白胨4g,蒸餾水1000ml;培養基Ⅱ: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蛋白胨4g,蒸餾水1000ml。
1.3 試驗方法
1.3.1 培養基配制和pH測定滅菌前用1mol/L硫酸和1mol/L氫氧化鈉溶液調節培養基pH值,并使用HANNA pH211型測定儀準確測定。103.42kPa高壓蒸汽滅菌30min后,再次測定培養基的pH值。
1.3.2 接種培養于培養皿平板中央接種一塊直徑5/mm的白靈菇活化菌種圓塊,置于25℃恒溫培養箱中,培養9d。采用十字交叉法,用游標卡尺測定菌落生長直徑,并計算菌絲日均長速。每處理重復5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滅菌前后不同培養基pH值的變化
從表l中可以看出,對于培養基I,當pH值<6.5時,培養基滅菌后pH值變化不大,滅菌前pH值為5.99、6.47時,滅菌后pH值下降約0.2;pH值為4.02、5.02時,滅菌前后pH值基本不變;pH值為3.01時,滅菌后pH值稍有上升;當pH值>7時滅菌后pH值下降幅度較大。對于培養基Ⅱ,滅菌后各處理pH值皆變為酸性,在3.05-6.11之間。因此,熟料栽培的食用菌,菌絲生長最適pH值應指滅菌后的實際pH,對于需調節pH值至堿性的培養基應避免使用葡萄糖作碳源。以下試驗選擇培養基I作為供試培養基。

2.2 pH值對白靈側耳菌絲生長的影響
pH值低于4,培養基凝固性差,菌絲萌發后不擴展,故對處理1未進行統計分析。由表2可知,白靈菇菌絲在處理2—11培養基中都可以生長,但菌絲生長速率差異明顯。pH值大于9,菌絲生長極緩慢。適宜菌絲生長的pH值
范圍為5.02—7.24,在pH值為5.02的培養基中菌絲生長最快,但菌落比較稀疏,在pH值為5.79—7.24的培養基中雖然生長稍慢,但菌落濃密,氣生菌絲直立旺盛。綜合考慮菌絲生長速率與長勢,以處理4(滅菌后pH值為5.79)的培養基最適合白靈菇生長。
3 討論
3.1 pH值對穩定食用菌菌絲細胞內酸堿平衡和促進菌絲營養物質吸收具有很大作用,而不同食用菌菌絲生長的最適pH值各不相同。本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菌絲生長速率和菌絲生長勢,白靈菇菌絲生長最適pH值為5.79。該研究結果與張長青等(2004)對白靈菇的研究結果不同,其研究認為pH值對白靈菇菌絲生長的影響不顯著,白靈菇菌絲生長最適pH值為6.9。該差異可能由于張長青的研究采用的是PDA培養基,且只測定了滅菌前培養基的pH值,未考慮滅菌對培養基酸堿性的影響。
3.2 本試驗表明,滅菌對不同碳源組成的培養基影響差異較大,含有葡萄糖的培養基,經過高壓蒸汽滅菌后,可能發生一系列的反應變化,一方面葡萄糖作為還原糖,可與氨基酸發生美拉德反應而使氨基酸失效,需在培養基中補充較多的氨基酸才能滿足微生物的生長;另一方面,葡萄糖作為一種醛糖,在高溫下不穩定,易生成葡萄糖酸,即使在滅菌前將pH調節至11,滅菌后pH仍下降至6左右。而蔗糖作為雙糖經過高壓滅菌雖然發生水解反應,但其培養基pH變化較之含葡萄糖的培養基變化小,滅菌后可使培養基保持穩定的酸堿度,因此對需在堿性條件下進行熟料培養的菇類,碳源采用蔗糖較好。至于葡萄糖與蔗糖在以棉籽殼、木屑、秸稈料等固體培養基質中的pH變化,尚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3.3 在菌種實際生產中,用蔗糖作補充碳源的母種培養基自然pH值為6.47,滅菌后降至6.26,培養基性狀較穩定,有利于保持菌種生活力;而以葡萄糖作補充碳源的母種培養基自然pH值為6.24,滅菌后降至5.55,需添加適量的K2HPO4作pH調節緩沖劑,才可達到白靈菇適宜培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