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田間系統調查和輔助調查方法,研究了嶗山茶區茶園小綠葉蟬的田間發生規律。結果表明。茶園小綠葉蟬在嶗山茶區1年發生9代,從4月中旬開始出現越冬代成蟲,5月中旬出現第l代若蟲。進入7月份,種群數量增加很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達到全年蟲口數量的最高峰,從10月上旬開始,田間種群數量逐漸下降,到11月份,成蟲全部進入越冬狀態。從全年種群消長規律來看,小綠葉蟬在該茶區1年出現1個危害高峰,即為單峰型。
關鍵詞:茶園;小綠葉蟬;發生規律
中圖分類號:S433.3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1—0074—03
嶗山茶區位于我國茶樹栽培的最北緣,屬于江北茶區。近十多年來,茶園小綠葉蟬在嶗山茶區的危害逐年加重,已經成為該茶區茶樹的主要害蟲。經過田間調查和采集標本初步鑒定,茶園小綠葉蟬的種類以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 vitis)為主。據報道,這種害蟲在我國南北茶區都有發生,是全國各茶區常發性的重要茶樹害蟲,小綠葉蟬屬于多化性昆蟲,一年內發生的世代數在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少則9代,多則17代,在南方無明顯的越冬休眠現象。對其發生規律的研究表明,假眼小綠葉蟬在南方茶園的田間消長規律可分為兩種類型,即雙峰型和單峰型,前者是指1年內有兩個發生高峰,第一個高峰期在5—6月,主要危害夏茶,第二個高峰發生在9—10月。主要危害秋茶;單峰型是指1年內只有一個發生高峰,一般在7—8月,主要危害秋茶。在福建省大田縣高山烏龍茶區,1年有3個發生高峰。有關該蟲在北方茶園發生規律的研究報道不多。在僅有的幾篇報道中,1年中的發生世代數差異較大,分別為4—6代、9代和10代以上。
為了掌握茶小綠葉蟬在嶗山茶區的發生規律,為實行科學防治提供理論依據,筆者在嶗山茶區有代表性的茶園對小綠葉蟬的發生規律進行了田間系統調查和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園基本情況
調查園位于嶗山西北的丘陵陽坡,東經120°07′,北緯36°11′,生態環境良好,隸屬于青島東嶗茶業有限公司茶葉種植園,茶葉種植面積約40hm2。選擇上年小綠葉蟬發生嚴重的田塊,面積約667m2,作為系統調查園。另外選擇1塊人工種植紫花苜蓿的茶園,面積約2000m2,作為輔助調查園。兩個調查園全年不施任何農藥。
1.2 調查和記錄方法
在系統調查園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進行取樣。每個樣點隨機調查20片葉,共調查100個葉片。6月以前調查中上部葉片,7月以后調查成葉和幼葉,分別記錄其上的成蟲和若蟲數。計算平均百葉蟲量。從4月初開始調查,每隔l周調查1次,直至10月底,共調查30次。根據小綠葉蟬的生物學特性,調查時間一般在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時進行,陰雨天全天調查。在輔助調查園采用網捕方法進行調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取樣,每個樣點隨機掃捕5網,將捕獲物收集到大口瓶內。帶回室內記錄小綠葉蟬成蟲和若蟲數量。從6月24日開始調查,每隔2周調查1次,到10月26日止,共調查10次。
2 結果與分析
從系統調查園和輔助調查園的調查結果來看,從2009年4月15日開始,陸續發現成蟲,5月13日發現若蟲,直到10月30日仍有若蟲發生。根據調查結果繪制成圖1和圖2。


由調查知,茶園小綠葉蟬在青島地區1年發生9代,越冬代成蟲出現在4月上旬,從5月中旬始出現第一代若蟲。從6月中旬開始蟲口數量增加較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達到高峰(見圖1)。從圖2情況看,從7月下旬開始,田間蟲口密度開始上升,直到10月下旬仍有大量蟲口。分析原因可能是,茶園種植的紫花苜蓿在10月份仍在生長,保持有大量綠色葉片,為小綠葉蟬提供了足量食料,迫使其越冬時期后延。據觀察,進入11月,在茶蓬面上很難見到成蟲,說明大部分成蟲已經轉移到越冬場所。
綜合兩個調查園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茶園小綠葉蟬在嶗山茶區1年內只有1個發生高峰,呈現單峰型,峰期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到10月中旬。
3 小結與討論
田間調查表明,在2009年的氣象條件下,茶園小綠葉蟬在嶗山茶區1年發生9代。越冬代成蟲從4月中旬開始發生,5月中旬發生第一代若蟲。從6月中旬開始,田間蟲口數量迅速上升,7月份增加較快,到8月下旬達到高峰,直到9月下旬,蟲口密度一直保持較大,從10月上旬開始,蟲口數量陸續下降,進入11月,在茶樹蓬面上基本見不到成蟲。從全年種群消長情況來看,茶園小綠葉蟬在該茶區1年出現1個高峰,即為單峰型,與南方茶區發生的雙峰型和三峰型不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茶小綠葉蟬的發生世代受氣候因子影響較大,在南方茶區,由于1年內的氣溫變化不大,大部分時間適合該蟲生長發育,因此在有些茶區無明顯的越冬現象。而在北方茶區,由于冬季寒冷,氣候條件不適于小綠葉蟬周年連續發生,必須有一段時間的休眠期。因此,在冬季氣溫較低的年份,小綠葉蟬越冬成蟲存活率會受到影響,造成來年春季蟲口數量明顯減少。另外,由于嶗山茶區春季氣溫回升緩慢,氣溫偏低,小綠葉蟬的發育速率慢,繁殖代數少,不能很快形成較大的種群。進入7月份以后,氣溫較高,適合小綠葉蟬的生長發育,經過幾代的繁殖,在8月下旬或9月上中旬,形成較大的種群,構成全年發生高峰期。進入10月,氣溫下降,茶樹葉片老化,不利于害蟲發生,成蟲開始尋找越冬場所。
本研究僅僅調查了茶樹越冬后小綠葉蟬在田間的發生規律,未涉及到該蟲的越冬問題。據報道,該蟲以成蟲主要在茶叢內或茶園周圍的草叢內越冬,但在研究中發現,早春在茶樹落葉和草叢中很難找到越冬蟲態。據王連翠等(2006)報道,在沂蒙山區,茶小綠葉蟬(Em-poasca flavescens)以成蟲在落葉、樹皮縫、雜草或低矮綠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發芽后出蟄。飛到樹上刺吸汁液,經取食后交尾產卵,卵多產在新梢或葉片主脈里。據此說法,發生在茶園的小綠葉蟬很可能是從果園遷移而來,這與在南方茶園的發生情況有所不同。另外,在嶗山茶區,大多數茶樹需要冬季用塑料膜扣棚防寒。在扣大棚的茶園,春季揭膜較晚,茶樹發芽早,一般在4月上旬可以采第一批茶葉,而扣小棚的茶園揭膜較早,類似露地茶園。從理論上講,在這兩種類型的茶園,小綠葉蟬的發生時期應有很大差別,但即使在扣大棚的茶園,春季也很少發現小綠葉蟬的危害。因此,對小綠葉蟬的越冬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