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主要展出20世紀上半葉(1900~1949)名家的繪畫作品,側重北京地區的書畫名家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是首次展出。
傳統的中國畫在19世紀初期經過一度沉寂,到鴉片戰爭以后,重新興旺起來。其成就主要表現在花鳥畫上。這個時期出現的一些繪畫作品,一反過去紙絹相承、孤高冷逸的畫風,擴大題材,接近生活,增加時代氣息,重新繁榮起來,出現了以沿海城市為中心的“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和陳樹人、高劍父、高奇峰等人都先后為此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有志改革之士,希望以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改造中國畫。提高中國繪畫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能力。各地相繼辦起美術學校和派遣留學生,積極引進西方的美術教學方法,徐悲鴻、劉海粟、蔣兆和等通過自己的實踐,對傳統的繼承和革新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和徐悲鴻同時代,有影響的畫家還有張大千、齊白石、吳昌碩等人。
吳昌碩是與虛谷、蒲華、任伯年齊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于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上世紀,張大千和許多畫家擔負起對清初盛行的正統派復興的責任,也就是繼承了唐、宋、元畫家的傳統,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統派得到中興。徐悲鴻則在繪畫創作上,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寫實作風,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繼承我國繪畫優秀傳統,吸取西畫之長,創造自己獨特風格。
展覽展出吳昌碩的《蒲塘清艷圖》,張大千的《黃山記游圖》、《仿道君皇帝八哥圖》、《中郎授女圖》以及徐悲鴻的《奔馬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