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7世紀)
跨越悠久歷史、蘊藏神秘微笑的朝鮮半島之美
將纖細的手指尖輕輕貼在臉頰,嘴角浮現慈愛又神秘的微笑,被稱為“朝鮮半島上最美的佛像”的《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屹立在燈光柔和的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其中一室,金銅塑像的身軀,將一條腿盤上趺坐,在輕松的姿態中表現出沉思的造型。
京都大學的學生曾提出一個疑點:這尊彌勒菩薩的無名指并非折斷,而是往下彎陷,與京都廣隆寺的彌勒菩薩相似,所以,廣隆寺的佛像很可能是在朝鮮半島制成之后再被帶到日本的。
塑造這尊佛像的時期約距今1000多年前,亦即公元7世紀時,那時朝鮮半島分裂為新羅、百濟、高句麗這三個國家,三國相爭霸。而經由中國大陸從印度傳來的佛教,大約在公元6世紀時才傳遍朝鮮半島,經過10。年之后,佛教文化才逐漸成熟。在戰亂中,人人期望和平的時代,塑造了這尊《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可是,這尊佛像究竟是在新羅或百濟塑造的,卻沒有定論。無論新羅或百濟,各有各的理由:據說新羅是一個強烈信仰彌勒菩薩的國家,被稱之為“花朗徒”的青年貴族們也透過信仰彌勒而結成集團:另一方面,百濟對飛鳥時代的日本有很深的影響,成為具有顯赫佛教文化的國家。所以無論是哪個國家塑造的這尊佛像,都有其歷史背景的根源。這尊佛像的所有者李王家,1912年時去日本的古玩商那里購進這尊佛像,而在那之前的1300年間,這尊彌勒菩薩究竟被安置在哪里,至今仍然是個謎。這家古玩美術商恐十白是在日本并吞韓國之后的混亂時期,不知道是從哪個寺廟中竊盜出來,或是用近平搶奪的手段購入,而后才以高價賣給李王家。或許是因為得到佛像的過程不太正當的緣故,才有所顧忌,不肯告知這尊佛像的出處吧!由于一直未能得到正確的記載,而只剩一些傳聞:有人說是從慶州(新羅)的廢廟遺址中出土的;也有人說是從忠清道(百濟)的偏僻鄉村弄來的。彌勒信仰的美麗化身——“花郎徒”
據推測,這尊佛像是在七世紀時塑造的,當時正處于朝鮮半島分裂成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爭霸時期。日本這時正處于圣德太子當政、實行大化革新的飛鳥時代;在中國則是新興的唐勢力消減了隋朝,而建立強大的帝國。那時新羅和唐朝、百濟與日本維持著良好關系。新羅和唐朝的聯軍于660年打敗了百濟,進而又于663年在白村江給百濟致命的一擊,接著于668年新羅與唐朝聯軍滅了高句麗,新羅便完成了朝鮮的統一。
在新羅統治朝鮮半島時,發揮極重要功能的便是由青年貴族組成的“花郎徒”集團,而對于花郎徒的存在,為《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是在新羅制造的論點,提供有力證據。
6世紀中葉時,花郎徒將分散各地的青年貴族集團重新編入國家的管轄范圍內,以青年貴族的社交和國家的社會教育以及武術訓練為目的,一旦國家有事,便成為強而有力的戰斗集團,以強大的團結力和不怕死的勇敢精神,為朝鮮半島的統一竭盡全力,而他們的原動力,就是基于對彌勒菩薩狂熱的信仰。這個社團的領導者叫做“花郎”:“花”表示美,而“郎”則意味著青年,按此名字的意義選擇了眉清目秀的青年貴族為成員。于是,當這些花朗集聚在開花的樹下悟道時,常被認為是救世者迷了菩薩的化身。
因此,在新羅對彌勒菩薩的崇拜就具有愛國的意義,以此為根據,留下大大小小的彌勒菩薩像。
此外,對新羅而言,彌勒菩薩是國家統一的象征,這也成為新羅論者的有力根據。
《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準像》在美術史上的意義
7世紀塑造的這尊《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是朝鮮半島現存的最大鑄造佛像。這尊佛像無論在美術還是在技術上都有極高的水準,堪稱朝鮮半島上最杰出的佛像。這尊與日本廣隆寺的彌勒菩薩非常相似的佛像,也可以說是舶來文化,是飛鳥文化這一日本最初的佛教文化開花結果。在飛鳥時代塑造了具嚴格作風和溫柔性格兩個極端的佛像,在白鳳時代則變成了具寫實造型的佛像。當然,日本佛像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來自中國的巨大影響,而朝鮮半島上的藝術之美也飄洋過海成為日本飛鳥和白鳳文化美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