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這一兩年的拍賣來看,與近現代的歷史及其文化史相關的文獻,越來越受到藏界的追捧。近現代名人手跡,在2009及1010年,成為了獨立于古籍善本專場之外的一個重要門類。由于近現代名人手跡在貨源上的稀缺性,導致了其一旦有好的作品出現市面,則立見大熱,出現高潮,如去年嘉德舂拍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554.4萬元成交,并被國家購買所掀起的熱潮。故其行情,與拍品貨源的水準密切相關。
當然,行情似乎總是在漲,即使是同一件作品,數年前之價與今天之價,固已不可同日而語。回首2002年五柳堂舊藏明清尺牘、汪慎生舊藏與名人來往書札亮相嘉德、錢鏡塘珍藏明代名人尺牘恢宏面世;2006年“宋樓”陸氏藏晚清名人信札現身上海崇源;世紀學人陳寅恪遺稿上拍中國嘉德;2007年羅振玉遺藏“大云燼余”在上海嘉泰百分百成交;乃至2008年秋鄭逸梅舊藏書札在嘉德上拍。如果這些藏品復現于今日,當作何價?而最近這兩年,像這些噸位的藏品似越賣越少,價卻越賣越高矣。近現代的文獻能受到如此重視,亦幸事也。
張充和藏品驚艷亮相百分百成交
被譽為“最后的閨秀”的張充和,不僅兼具江南小家碧玉的姿容及大家閨秀的風范,更工詩詞、擅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尤長昆曲。2010年春在杭州西泠,一批張充和的藏品集體亮相,多是張充和上款的詩箋、條幅、信札等,作者包括張充和的三姐夫沈從文,與張有著共同昆曲愛好的師友俞平伯、許寶馴夫婦及許寶馴之四妹許寶睞;此外還有冰心等,其他如錢穆、蔣復璁、趙景深、程千帆、臺靜農、沈尹默,皆一時大家。這批藏品全數成交,當中i019號拍品,沈從文草書《崔瑗草書勢》為1978年沈從文為四妹張充和所書。自1949年張充和去美,二人闊別近三十年之久,又經歷“文革”磨難,在重逢之中秋佳節為書四十年前舊懷,意義可見一斑。旁近數千小字,回憶四十年來抗日期間在西南聯大艱難歲月,可感可嘆。成交65萬元。1027號拍品俞平伯1978年所書之《鷓鴣天詞工尺譜》,連帶信封一枚,成交14萬元。
臺靜農和張充和都是沈尹默的學生,此場除了有沈尹默書贈張充和的詩稿信札外,亦有臺靜農手跡兩件,其一是書自作詩一首“寄奉充和大家清正”,詩甚雅,成交18萬多元。
文化名人手跡頻現拍場魯迅簽名毛邊本成交38萬元
王國維《宋代之金石學》手稿現身于西泠春拍,僅六頁的手跡錄得123萬元的成交。此為王國維于1926年11月下旬在北京大學歷史學會所作講演手稿,多次出版著錄于王國維相關的文集與年譜。該件所屬的西泠“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錄得百分百的成交,當中除了王國維作品外,其他拍品亦多有可喜者。如1043號拍品蔡元培的七言聯“四大皆空明則著,三生有幸思無邪”。書法有自然挺秀、蘊藉清新的氣息,內容也好,成交76萬之巨,是歷年拍賣蔡元培書法成交價的第三名。袁世凱二公子袁克文的行書《五言聯》:詩酒情能寄,煙波夢所遲。大氣淋漓,成交13.4萬。
此場又有胡蘭成、周作人、黃節、黃秋岳等人的詩箋詩軸數件,皆得高價。
4月初的香港蘇富比春拍,眾多近現代名人手跡同樣以高價落槌。0711號胡適《自題小照》:偶有幾莖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作品最早見端于其送給友人陳光甫的照片背面。本拍品則是錄此詩句贈人。就胡適個人的志趣而言,他寧愿從事單純的學術研究工作,但為國為民計,他只得暫離學術。胡適此時的心境他自己曾經有過流露。從1937年9月至1942年8月,胡適就是以這種“過河卒子”的心態,在美國度過了5年外交生涯。在武漢失守后,胡適迅速拉到了美國給中國的第一筆2500萬美元的貸款。此件估價5萬至7萬港元,成交價則達到了122萬港元。而該場的林語堂的行書《浮生半日閑》也從估價的4萬-6萬拍至30萬港元。
本次春拍,最令人關注的單件手札類拍品,是嘉德古籍專場的8237號《李大釗致胡適書札周作人致李大釗書札》(三通十三頁),成交價280萬。內收李大釗致胡適書札一通十頁,國立北京大學箋紙。由信中可知,此時《新青年》分裂辦刊已不可阻,陳獨秀欲赴廣東,胡適堅守北京,二人搶爭“新青年”之名互不相讓,李大釗、魯迅、周作人等《新青年》同仁從中調停,此信即為史佐。考其時間,當在1921年初。又周作人致李大釗書札二通三頁,書于1921年2月25日、27日,新村北京支部箋紙。信中可知魯迅、周作人兄弟亦不贊成陳獨秀、胡適二人爭搶“新青年”之名。周很清楚“如仲甫將來專用《新青年》去做宣傳機關,那時我們的文章他也用不著”,但仍建議胡適不必用“新青年”之名。
此場又有黃侃撰書《量守廬詩稿及信札》一冊,內收黃侃先生己巳(1929)等年之詩稿、及與念容(女)書信等,計二十一開,三十六頁。此件均經潘重規夫婦整理、簽注時間等。成交價逾百萬。
北京歌德2010年春拍推出了“影像與名人手跡”專場,當中有歐陽中石手稿《書法與中國文化》,這是當代寫本,978頁之厚。成交6萬元。而歌德春拍古籍文獻專場則有一批民國政要、名人致易培基書扎,全數成交。中有一通三頁的汪精衛致易培基書札成交4.5萬,信中落筆是民國十三年(1924年),該年易培基任北京政變后黃郛攝政內閣的教育總長。11月,他代表汪精衛參加故宮善后委員會工作,從此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創建人之一,也成為故宮博物院走向鼎盛的最重要的功臣。提及“承惠賜精拓兩種”、“開導學術門徑”及汪精衛自己研習書法之感悟。可見二人往來交誼。馮玉祥、柯劭忞、黃郛、趙爾巽、于右任等致易培基書札一同上拍。該場又有陳獨秀致摯友汪孟鄒信札一通,成交價23萬元。又有魯迅簽名毛邊本《小說舊文鈔》成交38萬元者,可見民國文化名人之手跡受追捧程度。魯迅一生著作頗豐,然傳世簽名本則極罕見,向來為收藏家珍若拱璧。所題“誤聞為文”,蓋扉誤印。書名中“聞”為“文”字,可謂“錯版”之書。此書集名作、名版、著者簽名及鈐印于一本,故尤難得。
近現代一手史料彌足珍貴
上海嘉泰2010春拍74號拍品是日本佚名抄錄的楊守敬《惺吾談屑》不分卷,二冊一函,皮紙。楊守敬1880年赴日,在日四年,大量購買中國已經亡佚或稀見的珍貴古籍,對中國學術影響極大。因語言不同,楊氏與日人交往多用筆談,這些筆談,部分得以保存,成為研究楊氏和中日學術交流史的重要資料。
本次拍品《惺吾談屑》(以下簡稱《談屑》)為楊守敬1880、1881年左右與日人的筆談記錄,其內容除數頁見于已出版的《八棱研齋隨錄》外,百年來從未披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該本為日本抄本,因筆談原稿已佚,故此抄本具有抄稿本性質,彌足珍貴。《談屑》共兩冊,凡288個筒子葉(576頁),五萬余字,為今知楊氏筆談數量最大者。內容廣泛,舉凡楊氏名號之由來,公使館的人事糾紛,對中國赴日名人如王韜、魏鑄生的臧否,書法碑帖包括日人書法的優劣,刊刻《古逸叢書》等內容,均有所涉及,極為豐富,堪稱研究楊守敬在日時期的第一手資料,為了解相關情況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細節。成交價17萬元。
再如北京德寶2010年春拍古籍專場的98號拍品《孫毓修日記》,孫毓修(1871-1922),江蘇無錫人,室名小綠天,別署小綠天主人,光緒末年從繆荃孫學版本目錄學,1906年前后入商務印書館任高級編譯,并為涵芬樓鑒別版本,著有《中國雕版源流考》等并出版了童話《無貓國》,被譽為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此日記寫于梁溪孫氏文房專用黑格稿紙上,始于宣統三年正月六日,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記民國元年及民國七年,八年事,由于正值辛亥革命時期,孫氏對一些革命事件亦有記述。其中還記載了他買書藏書以及編輯四部叢刊的事,為珍貴的近代史資料和出版史料。鈐印有:小綠天藏書、孫毓修印。成交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