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紙幣上使用的“合同”類型官印為首次發現,頗具史學價值。實物印“隆安府合同”、“南京合同”與“壹錢合同”為金代不同歷史時期,筆者結合藏品及相關文獻記載作考證,闡述了“合同”官印隨紙幣的發生、發展及其流變過程。
“合同”、“合同印”與紙幣“交子”
有關“合同”。見《周禮·秋官·朝士》:“判書”《疏》:“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質劑傅別、分支合同,兩家各得其一者也。”又,《通俗編·貨財·合同》:“按今人產業買賣,多于契背上作一手大字,而于字中央破之,謂之合同文契。商賈交易,則直言合同,而不言契,其制度稱謂,由來俱甚古矣。”林劍鳴《簡牘概述》:“晉代用作卷的木簡,有一種兩行中間寫一大‘同’字,當兩片合起來既為一字。”據此分析,“合同”一詞很可能由此演變而來。“合同”,乃半分而合,會合對同。含有勘合與驗證作用,為一式而分執的憑證。“合同印”,應該與合同相關聯的專用印,其產生年代難于考證,從現今看到宋元時代遺存的實物合同私印較多,說明當時民間是普遍使用的。紙幣由于后來由官府的參與管理,使合同私印后續發展形成了紙幣之上使用的官用合同印式。
“交子”,北宋初四川地區民間產生,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紙幣。“交子”,史文皆云“私為券,謂之交子”。“交”則為交合,兩者接觸和交換之意,“子”大概為蜀地方言。據《文獻通考·錢幣考》、王應麟《玉海》卷一八O、李攸《宋朝事實》卷十五等均有記載,皆云交子乃民間所創,并未言明產生的確切年代。在中國古代“印”是作為憑信的唯一依據,將“合同”官印鈐印在“交子”紙幣之上,是用以表明所屬官府或區域內所流通,同時用以防偽杜奸。合同印實物介紹
(1)隆安府合同
圖1、1-1為實物照片,圖1-2為印蛻。縱4.3厘米,橫3.3厘米,通高5.5厘米。長方形印面,無邊欄,橛鈕,質料青銅。印文豎式,字形宋楷體。隆安府,見《中國歷史地圖集》,即今吉林省農安縣,遼時稱黃龍府,金改稱隆安府。金地方設置路、府、州、縣。隆安府,即金時的北方政治軍事重鎮。此印出土于黑龍江阿城金上京古城南4公里處一鑄造廠遺址。
(2)南京合同
圖2、2-1為實物照片,圖2-2為印蛻。縱4.8厘米,橫3.0厘米,通高4.5厘米。長方形印面,無邊欄,橛鈕,質料青銅。印文豎式,字形宋楷體。見《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金朝“南京”、“南京路”,即今河南開封市。金朝曾設有三個都城,公元1214年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遷都開封,即南京。此印由河南省鄭州市征集。
(3)壹錢合同
圖3、3-1為實物照片,圖3-2為印蛻。長4.5厘米、寬2.6厘米、高4.6厘米。銅質,長方形印面,無邊欄,橛鈕,質料青銅。印文豎式。字形標準楷體,印文中“合同”二字為合體。印背上端鑿刻有“上”字。印文中“合同”二字為合體,筆畫中“一”、“口”結構共用。見《金史·食貨三》:“天興二年(公元1233)十月印‘天興寶會’于蔡州。自壹錢至肆錢四等,同見銀流轉,不數月國亡。”上面介紹的“壹錢合同”印,應是“天興寶會”紙幣“壹錢”面值上的用印。“壹錢”,其所指為重量單位。此印由內蒙古赤峰市征集。
相關考證
“壹貫背合同”印,銅質,印面為束腰銀鋌形狀,無邊欄,板狀鈕。印文五字,豎式直讀,字形結構宋體,依印面形狀而變化,筆畫粗實。此印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王國維有關宋一貫背合同銅印跋:“上虞羅氏藏一貫背合同銅印,此南宋會子印也。金人鈔幣亦有合同印。《金史·食貨志》言:先是嘗行三合同交鈔,至泰和二年止行于民間。今傳世金大鈔銅板,闌外有中都合同、南京合同、平涼府合同三印;又太倉徐氏藏貞祜五貫銅板,闌外有京兆府合同、平涼府合同二印。其印皆附于版上。此云“壹貫背合同”,不著地名而著貫數,與金制不同。……《宋志》所云一貫文合同,蓋印于會子面者,與金鈔板所附合同印同;此云背合同,必印于會子之背。明洪武一貫寶鈔,背有印造寶鈔局印及一貫印,當仍金元舊制。以此推之,則宋之會子,紙背亦當有印。又,金之地名合同印,皆與鈔板聯合者,所以省重印之勞。此印單行,為印于紙背者無疑矣。因《宋志》失記,故詳著之。”
羅福頤《古璽印概論》也收錄此印,據羅氏稱,“是南宋時印于‘會子’(一種紙幣)背面上用的”。此印為目前資料中介紹的紙幣用合同類型官印第一例,也是所見的唯一一例。
據《宋史·輿服六》載:“行在都茶場會字庫,每界給印二十五,國用印三鈕,各以‘三省戶房國用司會子印’為文;檢察印五鈕,各以‘提領會子庫檢察印’為文;庫印五鈕,各以‘會子庫印造會子印’為文;合同印十二鈕,內壹貫文二鈕,各以‘會子庫壹貫文合同印’為文;五百文、二百文準此。”又,《宋會要·職官》載:“令禮部依仿茶鹽鈔法,如遇給降諸州軍度牒等,并用簿題寫手本料例字號于棱紙后,別用朱印合同,降付逐路轉運司同委本司官吏主行。”這里史載中也提到“別用朱印合同”。
金承宋制,名其紙幣為交鈔。據《金史-食貨志》載:“設印造鈔引庫及交鈔庫,皆設使、副、判各一員,都監二員。而交鈔庫副則專主書押、搭印合同之事。”金章宗(1190-1208),厘定交鈔之制,仍規定印造交鈔:“其搭印支錢處合同,余用印依常例。”這里是金史中有關“合同”印的記載。
金朝紙幣上鈐印的“合同”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紙幣在印制過程中為了減省工序,在雕造紙幣鈔版的同時,就已將“××合同”印直接刻鑄于印版之上而一次印制完成,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原趙權之所藏的“陜西東路壹十貫五合同交鈔版”即是如此,另一種是鈔版上未加刻“××合同”字樣,是紙幣印制完成后再另行鈐壓“合同印”印。
上文介紹《宋史·輿服六》載:“行在都茶場會字庫……合同印十二紐……‘會子庫壹貫文合同印’為文。”文獻中記載的“會子庫壹貫文合同印”,是宋合同印文字的準確稱謂。以此印文為標準與其后的南宋以及本文介紹的金代三個不同時期的合同印作比較。宋“會子庫壹貫文合同印”我們將其定為(1)式;南宋印于紙幣背面上的“壹貫背合同”,此為(2)式;“隆安府合同”、“南京合同”為(3)式;“壹錢合同”為(4)式。
我們將(1)-(4)式合同印羅列類比如下:
(1)式,宋:“會子庫壹貫文合同印”
機構+面值+合同印
(2)式,南宋:“壹貫背合同”
面值(背面)+合同
(3)式,金:“隆安府合同”、“南京合同”
行政區域、地名+合同
(4)式,金末:“壹錢合同”
計量單位+合同
以上(4)式類比看出宋(南宋)、金(末期)不同歷史時期合同印文字內容上的轉換,印文書體由宋體轉換為標準楷書。本文介紹最后一方“壹錢合同”印面文字最為典型,面值以重量為單位而稱“錢”,沒有地名合同流通區域的限制,標志著紙幣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金紙幣進入流通領域時,幣面上須有“××合同”印字樣,所謂“合同交鈔”。金紙幣上所特有指定地點的合同印,其主要作用是明示流通區域和防偽。
本文介紹的“壹錢合同”,是金朝末行將滅亡前發行的最后一張紙幣“天興寶會”上的相關用印。在印文中未見有明示的流通區域,可謂“天下通行”。印文中“壹錢”,是以銀的計量單位作標準,屬于一個新出現的合同印的類型,它的發現極具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我們知道紙幣是金屬貨幣的代表和象征,而作用于貨幣的金屬又因其本身價值不同而存在貴賤有別,賤金屬輔幣和貴金屬貨幣之間存在相權關系。金廷(1127-1234)百余年間在貨幣印造發行方面有較大發展,突出一點是體現在紙幣發行與貴金屬之間的關系上。據考,金朝后期發行的幾種紙幣面值可以直接和貴金屬白銀通兌,是同“見(現)銀流轉”的。金宣宗真祜五年(1217)發行“真祜通寶”,規定通寶四貫,當白銀一兩:興定六年(1222)發行“興定寶泉”,二貫當白銀一兩。這里我們看到金紙幣當時還是以“貫”為面值單位。有關金交鈔和貴金屬白銀的直接通兌,是貨幣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反映在金后期所發行的幾種紙幣上。而金末以紙幣面值直接兌現銀,以不同計量單位為面值其稱謂為“錢”的,是金末天興二年(1233)發行的“天興寶會”紙幣,史載中見有“自壹錢至肆錢肆等”。這是金廷發行唯一的一張,也是最后的一張紙幣。這里我們注意到紙幣的面值已將“貫”改稱為“錢”,與我們今天通俗的稱謂相同。中國以銀為幣有悠久歷史,但銀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與貨幣的職能以及在貨幣構成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金廷后期的“壹錢合同”官印與其“天興寶會”紙幣即已說明了銀通過錢鈔與商品發生價值關系。“壹錢合同”實物印正是以銀的計量為面值單位的,所以說它的發現更具有其特殊的意義。
羅福頤先生在《古璽印概論》中介紹南宋“壹貫背合同”印,此為資料中所見紙幣用“合同”印之首例。因其特殊的形制、印文特征與其獨特的使用方式等頗為學術界所關注。本文所介紹的金“隆安府合同”、“南京合同”、“壹錢合同”印,是即羅氏介紹的南宋“壹貫背合同”之后,同屬一類型的金代紙幣用印。金朝官印遺存較多,而有關紙幣上使用的“合同”類型官印極為罕見。見景愛編著《金代官印集》(文物出版社)書中收錄國內各地館藏或新出土的官印共計554方,而有關“合同”類型官印未見著錄。《中國璽印篆刻全集》(上海書畫出版社),應該是近年新出版權威性大型印學工具書,也只收錄有上面介紹的南宋“壹貫背合同”印,有關金朝“合同”類型官印未見著錄。
余言
從上所述,合同印是宋金時期形成了特殊形制的紙幣上使用的官印,其大體可分為“面值合同”(1、2式)、“地名合同”(3式)與“計量單位合同”(4式),基本反映了金朝合同印流變過程中的幾種形式,它已成為世界最早紙幣上使用的官印。其中“壹錢合同”為金末,有確切紀年可考,它驗證了金代后期紙幣與貴金屬通兌關系。“合同”官印使用于宋(南宋)、金,前后大約兩百余年,其后由于幣制發展因無流通區域的限制,幣面上遂以鈐蓋騎縫章的方法所代替,由此合同印推出歷史。宋、金、元時代遺存下來的私印中,筆者還搜集到有多種類型的“合同”印,如上分析判斷私用合同印的產生的時代相對要早,由于官府參與紙幣的管理,其后演變發展才成為紙幣上使用的官用“合同”印。我們觀察這類官用合同印其形制為何均為長方形、無邊欄、豎式直讀、非篆書體……,它與同時代常規官印大相徑庭而堪稱另類,這可能與其“紙幣上使用”的特殊屬性相關。而且此類合同官印遺存為何如此奇罕等等,也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交鈔是金朝發行的貨幣,始于貞元二年(1154),雖然在后期名稱有所更改,但一直是金代的主要貨幣。紙幣交鈔做為金朝正式發行的貨幣進入流通領域,都要加蓋“合同”類型官印,所謂“合同交鈔”是金朝所首創,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朝合同官印的發現意義深遠,驗證了“合同交鈔”,同時填補了目前印學研考中有關金朝紙幣用合同類官印的空缺。
宋金紙幣用“合同”官印首次發現,其相關研究匱乏,疏漏之處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