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魏晉南北朝 音樂 歌舞 特殊 文化
摘 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內部以動蕩、分裂、割據為特點,按理經濟基礎搖搖欲墜,為其服務的文化藝術——音樂歌舞也隨之凋謝,但事實并非如此,而這一特殊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戰亂頻繁,人口大量遷徙,帶來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融;外族外域音樂不斷傳入中土,對華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特殊的文化氛圍產生特殊的文化現象
由魏晉到梁陳,369年,為封建國家內部分裂及外族擾亂的劇變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歷史,以動蕩、分裂、割據為特點,固有的經濟文化基礎破壞殆盡。按理,國家經濟危岌欲墜,為其服務的文化藝術——音樂歌舞也隨之凋謝,但令人瞠目的是,此時的音樂歌舞藝術卻出現了“怪圈”——異常發展和繁盛。面對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不論文學家、史學家抑或音樂歌舞研究者,對此無不發生濃厚興趣。人們把專注的目光,投向遙遠的魏晉南北朝歷史的天空,仔細觀察、研究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試圖探出它的奧妙。
二、特殊文化現象的外部特征
1.俗樂活動頻繁普及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當時社會各階層普遍盛行的追求聲色娛樂的奢靡風氣,使得俗樂活動相當頻繁普及。清商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俗樂,清商樂在強烈的社會需求中得到普及和發展。
(1)俗樂活動頻繁首先表現在宮廷,清商樂在宮廷普遍受到熱衷與追捧。魏晉統治者幾乎都非常喜歡清商樂歌舞表演,曹魏幾代更是如此。他們親手寫辭譜曲。曹操有許多詩入樂,如《碣石調·觀滄海》、《碣石調·龜雖壽》、《平調·對酒》、《清調·愿登》等,這些作品都是清商樂著名篇章,也是樂伎們經常演唱的樂曲。西晉時期,因為有不少像晉武帝一樣的統治者酷愛清商樂歌舞,所以仍然設立“清商署”。宮廷雅樂機構中的官員也都參與過清商樂歌詩的采集和制作,“采舊辭,施用于世,謂之清商三調歌詩”{1}。東晉十六國時期,盡管處在頻繁的戰亂中,民不聊生,但一些統治者對享樂的追求、對清商樂的癡迷絲毫沒有減退。
(2)俗樂的普及還表現在清商樂作品空前繁多,不僅歌曲數量多、而且品種多。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清商曲辭”題解,記錄了由漢魏以來一直傳承不絕、至唐代仍保留著的清商曲有63首。這些作品,也是清商署樂官用于教習的歌曲教材。清商樂作品多數為樂府民歌歌詞,后又經文人潤色加工品種較多。有記載的關于清商樂留存下的作品,《宋書·樂志》中錄有清商古樂、華夏正聲、江南吳歌、西曲等。
2.琴音樂時尚與流行
琴的出現本來很早,春秋時就有俞伯牙與鐘子期琴覓知音的故事。但是,琴與士人生活關系的密切,琴音樂的成熟,琴音樂流行與時尚,卻是在魏晉時期表現更為突出。這一時期,在文士階層集中出現了一批琴家,琴樂活動成為許多名士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琴樂創作也比兩漢時期繁榮,琴家不僅演奏琴曲,而且自創琴曲。
(1)琴樂活動成為文人生活時尚主題。嵇康在《琴賦》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2}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說他“樂琴書以消憂”{3}。陶淵明蓄無弦琴,弦徽不具,每遇朋酒之會,撫而和之,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4}(《晉書》本傳)的故事,為歷代士人傳誦。
(2)出現大量的古琴經典名曲、琴學專著。魏晉時期,古琴音樂出現了眾多膾炙人口流傳很廣的琴曲作品,有些經典琴曲、琴歌,長期流傳,經久不衰。嵇康在他的《琴賦》中提到的琴曲有《廣陵止息》、《流楚窈窕》、《蔡氏五弄》等。最著名的琴曲有《廣陵散》、《碣石調·幽蘭》、《酒狂》、《梅花三弄》等。在這一時期,還出現有不少琴學專著。如麴瞻的《琴聲律圖》、陳仲儒的《琴用指法》、肖衍的《琴要》、嵇康的《琴賦》等。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琴音樂得到較大發展,鼓琴、學琴成為時尚。名曲、音樂理論在藝術的天空中,如繁星閃爍,璀璨絢麗。
3.音樂美學的反叛情結
魏晉以后,名士們十分不滿司馬父子的腐朽殘暴的統治而崇尚老莊。在文人音樂家中產生了許多抨擊禮教,挑戰儒家音樂觀的音樂思想。魏末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嵇康在他的著作《聲無哀樂論》中從自然人性論出發否定綱常名教。其表現在:
(1)主張音樂脫離政治功利。“聲無哀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是傳統儒家音樂教育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但是在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中,他否定了音樂能夠表現人的哀樂情感,否認音樂具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因而也不能起到有助于政治的作用。“聲無哀樂論”肯定音樂的娛樂作用、美感作用,反對無視音樂的藝術性,把音樂簡單地與政治等同,是對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反叛,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2)批評經學觀念,追求個性自由。通過對兩漢陳腐經學觀念的批判,表現了一種獨立的思想意識,在“求自然之理”中追求個人精神解放。他的音樂觀,同先秦諸子相比,更具有一種理性的思辨性,比儒家更重視音樂的自然之美。嵇康敢于肯定音樂的美感作用,重視對音樂本身表現手段的研究,不將音樂視為政治的附庸,既是對儒家音樂思想的挑戰,也是對經學觀念的否定。
三、特殊文化現象形成的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國衰微,國家分裂,政治腐敗,外族擾亂,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人生蹉跎,在此危機深重的中國,為什么音樂歌舞藝術卻異常發展和興盛呢?造成這一特殊文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頻繁,各民族人口不斷遷徙、交融,同時也帶來了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1.西北各民族與漢族及外國音樂文化的融合。西北各民族,由于通商或戰爭等原因,除與漢族往來以外,也有與外國來往的機會,它們的音樂文化長時期不斷吸取漢族與外來文化,當時西域的中國部分和中國的西涼地區,都是少數民族、漢族及外國的音樂文化初步融合的中心地帶。后來這些地區與中原地區音樂文化的交流,也同為各族音樂文化和外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創造了交流的平臺。
2.少數民族音樂與中原音樂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域音樂大規模傳入中原的時期。古代西域的音樂舞蹈在此時對內地的音樂舞蹈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隋唐燕樂中的龜茲樂、高昌樂,西涼樂、天竺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等樂種,都是在這一時期融入中國音樂的。從現存的記載來看,內容包括歌曲、解曲(器樂曲)、舞曲等音樂作品及其表演,以及樂器演奏法等。
北魏時,因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因而鮮卑族的民間音樂得以向全國推廣,西北方的涼州音樂、部分外國音樂也得以進一步的推廣。西域地區長期受到外國音樂影響的龜茲音樂,在呂光統治了涼州地區后,又與中原地區的漢族音樂相結合,成為秦漢樂。北魏的太武帝又將“秦漢樂”改稱之為《西涼樂》。這樣,北魏時期,“西涼樂”在北方流行。此外,北魏還吸收了悅般國鼓舞音樂、少數民族疏勒的音樂以及安國、高麗兩個外國音樂。北齊的統治者出身漢族,但據《隋書·音樂志》中記北齊宮廷中既有漢族傳統音樂“清樂”,又有西域的“龜茲樂”,還有“西涼樂”。北周統治者出于鮮卑族,慣用鮮卑樂,而在宴饗時,又用高昌樂。
經過北魏、北齊和北周三朝,西北方少數民族音樂流行于中原地區的,主要有鮮卑、龜茲、疏勒、西涼、高昌、康國等音樂。這些民族音樂,經過了二百多年與漢族音樂長期融合,為以后隋、唐燕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關于南北地區間音樂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西晉末期,相和歌等漢魏音樂隨著人口的大規模遷徙由北而南傳播,和南方的民間音樂吳歌、西曲融合通稱為清商樂,南朝時重新興盛,而且南朝的宋、齊、梁、陳宮廷都設置了相應的清商樂管理機構。《隋書·音樂志》記南朝陳“及后主嗣位,耽荒于酒,視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聲樂,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與相和歌比較,清商樂是南北民間音樂的融合,但相和歌以北方音樂為主,清商樂則以南方的民間音樂吳歌、西曲為主。二者各自吸收了對方音樂文化的精華,豐富了本地區音樂的表現形式。南朝的清商樂也流傳到北方。北魏統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調以及吳歌、西曲等,統稱為清商樂。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齊的音樂機構,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間樂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樂。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音樂、外來音樂與中原漢族音樂的大融合是我國隋、唐音樂舞蹈文化走向鼎盛時期的先聲。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魏晉南北朝音樂歌舞繁盛的特殊文化現象研究”(YS0914)
作者簡介:鄭琳,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碩士,主要從事中國音樂史研究。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戴明揚校注.嵇康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3}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房玄齡等.晉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7.
(責任編輯:呂曉東)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