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敘事劇 間離化 教化 理性思索
摘 要: 與亞里斯多德的戲劇理論相悖,布萊希特的戲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是布氏本人“敘事劇理論”的實踐和代表作。戲劇以宏闊歷史時空中的小人物為主角,創造出“間離”效果,運用穿插式結構,達到“教化”的目的,開放式結局啟迪觀眾進行理性的思索。通過觀劇,觀眾意識到戰爭對人類造成的巨大破壞。從而,戲劇起到警醒、教育世人的作用,充分實現了敘事劇的功能。
一、理論概述
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在長期的戲劇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極具特色的戲劇理論,將其命名為“敘事劇理論”。“敘事劇理論”打破并顛覆了傳統的亞里斯多德式戲劇理論。
亞氏戲劇理論的核心范疇是“戲劇性”,即“行動性”。在《詩學》中,亞里斯多德給悲劇這樣下定義:“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亞里斯多德,2008:19)。亞里斯多德強調的是悲劇借助于人物的動作,而非借助敘述,是對行動的摹仿。
布萊希特完全悖逆亞氏的戲劇理論而行,在大量戲劇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敘事劇”(亦譯“史詩劇”),以敘事性取代了傳統的戲劇性。“敘事劇”藝術方法的核心是“間離化”。布萊希特反對演員或觀眾沉迷于戲劇情境之中,從而與劇中人物產生強烈的共鳴體驗,“間離化”的目的就是防止他們過分投入情感,“使演員和觀眾都能跳出單純的情景幻覺、情感體驗或共鳴,以‘旁觀者’的目光審視劇中人物、事件,運用理智進行思考和評判,獲得對社會人生更深刻的認識”(朱立元,2005:202-203)。
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過“陌生化”理論。然而,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意在將日常語言加以扭曲、變形和陌生化,令其變成文學語言。在此,“陌生化”是文學實現“詩性功能”的手法,重點關注文學本身的自律性。而布萊希特的“間離化”或“陌生化效果”則是具體戲劇創作的實踐與運用,注重訴諸演員和觀眾的理性,啟迪他們思考,讓他們在對劇中的人物和事件驚愕之余,對社會、人生產生清晰的認識,最終起到教育作用,實現戲劇警醒世人的社會功能。
二、《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敘事劇理論之作
布萊希特的名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于1939年完成,1941年首演,在戲劇舞臺上常演不衰。劇作以席卷整個歐洲的30年宗教戰爭(1618-1648)為背景,描寫隨軍女商販大膽媽媽安娜·菲爾琳和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啞女在戰爭中的遭遇和悲劇性命運。
此劇是布氏敘事劇理論的重要代表作,劇本成功地運用了“間離化”手法。主人公大膽媽媽置身劇中,始終不放棄發戰爭財的夢想,觀眾卻超然于劇外,以“旁觀者清”的姿態認識到戰爭的破壞作用,意識到戰爭并非普通人的游戲,從而粉碎人們對戰爭所抱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劇本上演之時,二戰正酣,歐洲籠罩著濃厚的戰爭陰霾,戲劇無疑起到了喚醒、教育民眾的目的,向對希特勒抱有幻想的西方國家敲響了警鐘。
劇本是布氏運用敘事劇“間離”效果的重要實踐。正如形式主義的“陌生化”理論一樣,敘事劇這一反傳統的理論意在打破人們對熟悉事物的“自動感知”,使平常的事物變得非同尋常,令人以一種新奇和陌生的眼光重新審視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以理性的思索洞察事物的是非曲直,暴露其矛盾所在,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并從劇中人物身上吸取經驗、教訓。劇情結束之時,大膽媽媽仍然執迷不悟,觀眾卻已警醒。
三、宏闊歷史時空中的小人物:創造“間離”效果
劇作以小人物為主角,以歷史事件、戰爭和戰爭中變換的場景為背景,展示小人物在戰爭中的遭際和命運。
30年戰爭發生在17世紀,與劇本上演已經時隔300年。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時間距離”能夠導致“理解的過濾”(朱立元,2005:280)。300年后,當觀眾站在“整個歷史傳統”的高度上去理解劇情所展示的事件時,“時間距離”和“理解的過濾”使他們清晰地意識到那場戰爭的性質。觀眾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觀看另一個時間、空間中的人物和事件。宏闊的歷史間隔和空間差異產生巨大的審美張力,造成強悍的“陌生化”效果。觀眾被“間離”出劇情,不至于沉浸于其中而喪失理智,更不至于讓劇情左右自己的判斷力。
廣闊的背景令人意識到戰爭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仿佛一只無形的幕后黑手在操縱著一切。在戰爭面前,小人物愈發顯得渺小、無足輕重。劇中的大膽媽媽一家就像在為生活而奔波的小小的螞蟻,戰爭隨時都能伸出他那只碩大的手掌將其拍死。強大的戰爭和渺若無存的小人物構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凸顯著戰爭的威力和小人物的無能,小人物不過是深受戰爭之苦的被動的承受者,大膽媽媽一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劇情開始時,兩個兒子拉著車,大膽媽媽和啞女坐在車上,劇情結束時,小兒子和啞女都已在戰亂中死亡,大兒子被戴上了手銬,大膽媽媽孤身一人拉著車,滾動的車輪仍然追隨著戰爭。首尾巨大的落差令觀眾在悲痛中深思。大膽媽媽一心要從戰爭里討生活,結果卻討得家破人亡,充分印證了劇中上士的一句話“誰要想靠戰爭過活,就得向戰爭交出些什么”(布萊希特,2005:18)。
戰爭無所不在,深受戰爭之苦的不止大膽媽媽一家。在戰爭進行第16年的時候,“德國損失一半以上的居民”(布萊希特,2005:81)。大膽媽媽的故事不過是千百萬普通小人物的共同遭遇。劇本將人物置于廣闊的歷史背景中,使人物命運與歷史事件相糅合。正是歷史事件和時代環境造成了小人物的悲劇,他們的悲劇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布萊希特以歷史隱喻現實,將現實歷史化,使觀眾在對歷史的思索中認清現實。歷史曾經造就了無數人間悲劇,歷史一去不返,但是,悲劇卻常常重演。歷史人物的命運折射出的是現代人的生活境遇,現代人應該努力改變現實,不被少數戰爭狂人操縱命運,要消弭戰爭給人類造成的巨大的災難。這就是劇作帶給人們的啟迪,是觀眾理性思索的結果,也是“間離化”帶來的特殊的審美。
四、穿插式結構:實現“教化”目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簡單的情節與行動中,以‘穿插式’為最劣。所謂‘穿插式的情節’,指各穿插的承接見不出可然的或必然的聯系。”(亞里斯多德,2008:30)仿佛有意與傳統的亞氏理論作對,布萊希特在《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中使用的即是“穿插式”結構。全劇共12場,無一個貫穿、統領性的中心劇情,場與場之間也非亞氏所推崇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而逐漸將劇情推向高潮的理想結構。
劇本的12場是互不相關的跳躍式場景的呈現,每場講述一個事件,事件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聯。第一場:女商販“大膽媽媽”安娜·菲爾琳帶著二男一女,拉著一輛貨車,隨軍叫賣,討價還價時,被招募士兵的人騙走了大兒子哀里夫;第二場:兩年后,大膽媽媽在途經波蘭的一個要塞前,高價賣掉了一只閹雞,碰到了她的兒子,“勇敢的”哀里夫正在飛黃騰達;第三場:三年后,做了軍隊出納員的老實的二兒子施伐茲卡司被處決,身中11顆子彈。大膽媽媽本來有機會贖回兒子的性命,但她的討價還價卻延誤了時機……第十一場:皇家軍隊威脅著新教城市哈勒,為了使沉睡的居民不至遭難,為了挽救別人的孩子,啞女卡特琳偷偷爬上牛廄的屋頂上敲鼓報警,被槍打死;第十二場:大膽媽媽獨自一人推著車踽踽獨行,繼續追著戰爭做買賣。
每場都是一個片段,前后場次的劇情無緊密銜接,全劇無貫穿始末的中心事件,無傳統戲劇的高潮,更無蓋棺定論的結局。劇作徹底打破了亞氏提倡的戲劇模式和西方的戲劇傳統,無疑是一種大膽的試驗和革新,在風格和布局上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這種布局造成情節的跳躍性,有效地將觀眾從劇情之中間離出來,使他們在場與場的間隙中對人物、事件進行思索與比較。
觀眾跳出圈外,以旁觀者的身份關注劇中人的命運,對造成他們命運的原因進行理性的思索。穿插式結構是布氏有意為之,是他的“間離化”手段之一,更是防止觀眾沉迷劇情的有效方法。亞氏戲劇通過觀眾與劇中人物的“共鳴”,追求“凈化”效果,而布氏戲劇則通過“間離化”手段達到“教化”目的。
五、開放式結局:啟迪理性思索
劇情沒有高潮,也沒有塵埃落定的尾聲,留給人們的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劇情結束時,車輪向前滾動,大膽媽媽繼續隨軍做買賣。
雖然大膽媽媽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車上的貨物也越來越輕,但是,她一直懵懵懂懂地繼續對戰爭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對于觀眾而言,這種開放式的結局給他們的是驚愕,感情的間離代替了傳統戲劇的感情共鳴。其不合情理性打破了觀眾慣常的審美習慣,增加了他們感受劇情的難度,觀眾必須訴諸理性進行思索。同時,也拉長了審美時間,延長了審美過程,產生巨大的審美張力。“間離化”造就了反傳統的戲劇美學觀,也造就了劇本與眾不同的獨特審美風格與魅力,“使受眾獲得一種發現和思考的審美愉悅”(劉揚,2003:39)。
作者簡介:黃秀敏,天津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翻譯。
參考文獻:
[1] Bentley, Eric. The Playwright as Thinke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7.
[2] Lunn, Eugen. Marxism and Modernis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3] Willett, John. The Theatre of Bertolt Brecht. London: Methuen Co. Ltd., 1977
[4] [德]布萊希特.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汪義群主編.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作品選(四):敘事體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5] [德]布萊希特.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6] 胡學星.布萊希特之“陌生化”與維索茨基的詩歌[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06).
[7] 劉揚.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意義解析——從《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看陌生化理論[J].藝術廣角,2003,(06).
[8] 亞里斯多德詩學[M].羅念生譯.賀拉斯《詩藝》[M].楊周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9]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