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1988年至2002年間出任人民日報社常駐巴基斯坦首席記者,也曾任常駐美國首席記者,歷時4年。回國后,有朋友和同事讓我在巴基斯坦和美國之間做比較,我一下子難以說清楚,真可謂感觸良多,一言難盡。兩個國家貧富懸殊,反差很大。但就我而言,我在富國過的是“窮日子”,而在窮國卻當了4年的“富人”,其原因耐人尋味。
住豪宅
1988年4月,我前往巴基斯坦赴任。到達首都伊斯蘭堡人民日報駐巴基斯坦記者站后,想不到竟然是一座豪宅。這是一座兩層別墅式樓房,前后都有花園和草坪。當時正值春季,園內鮮花盛開,景色宜人。圍墻也修建得相當別致,大鐵門頗有氣派,客廳后是大餐廳,餐廳后的廚房少說也有30平方米。廚房內有長長的一排櫥柜,煤氣爐、冰箱、冰柜一應俱全。廚房右側是便餐廳,再往右是一間大臥室。一層的每個房間都有空調。這處房子的設計很合理,從大門直接進來是走廊,接近房子處有瓷磚屋頂,正好是一個車庫,一下車就是入戶門,即使下雨也淋不著半點水。
房屋的二層有三間臥室,都有衛生設備。樓上的廳也寬敞明亮,可擺放一個乒乓球臺。主臥室向陽,屋內的床和櫥柜甚是精美。屋外的陽臺相當大,擺放著桌椅,可供大人休閑,孩子們在陽臺上騎小自行車一點問題都沒有。初到巴基斯坦時只有我一個人,住著這樣的豪宅簡直是浪費。其實,這座房子是租的。這個國家貧富懸殊,據說,巴基斯坦的富翁們有個傳統,每生一個兒子就修建或者置買一處房產,然后租出去,所得的房租足夠供孩子花費、上學甚至出國留學。這處別墅的主人就是一個富家子。
開奔馳
說起記者站的奔馳車,還有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最初我的幾位前任所開的車都是普通的豐田。第四任鐘先生在任滿前不久,從首都伊斯蘭堡開車前往西北邊境省府白沙瓦。這條路崎嶇不平,有多處上下山的彎路。在返回的路上鐘先生在一處急轉彎時不慎翻車掉下深溝,以身殉職。國際部同事們聞訊后非常悲痛,都說老鐘如果是開著好一點車,就不會車毀人亡了,紛紛要求報社給駐外記者站配好一點的車。于是,我的前任在接任后,就購買了一輛奔馳車。而巴基斯坦政府對當時駐巴外國記者相當優惠,購置車輛和電器均可免稅。于是我一上任就開上了奔馳車。
按照我國政府當年的規定,駐外機構的用車滿4年6萬公里即可運回國內。當時進口汽車相當難,價格也昂貴。于是報社在達到國家規定后,指示我把現有的這輛車設法運回國內。我的前任已通過中介先訂了一輛新奔馳。車到后,記者站院內同時停放了兩輛奔馳車,一時引來左鄰右舍好奇的目光,連路過上學的學生們也指指點點。新車到手后不久,我先把那輛舊車托運到卡拉奇,再由中國遠洋公司運回國內。新奔馳則一直陪伴我4年,被稱為“駐巴新聞界第一車”。
當時我的月工資為三百多美元,再加上巴基斯坦物價低廉,特別是蔬菜、水果和雞蛋比國內還要便宜。應該說,比起當地老百姓來,我在衣食住行諸方面都是相當滋潤的。
使仆人
伊斯蘭堡當時的治安狀況不好,時有入室盜竊案件發生。報社考慮我一個人駐站,為安全起見,批準我雇傭一個看門人。巴基斯坦講烏爾都語,稱仆人為“馬里”。我的這位“馬里”五十來歲,紅胡子,是虔誠的穆斯林教徒,每天必做5次禮拜,為人特別實在善良。他稱我為“老爺”,人比較笨,但很是盡職盡責,每天一早就打掃庭院,然后是護理花草。我去了以后,吩咐馬里把后院的草地開出一塊小菜地,種了韭菜、黃瓜和西紅柿等。他精心栽培澆水,這些菜長得很好。果實成熟后,他摘下來規規矩矩放在我門前,從不擅自食用,只有我讓他拿些時,他才拿一小點,還要千恩萬謝。特別是每當我外出時,他便老老實實守在大門口,寸步不離,無論多晚也不離開,一直到我回來時給我開門,然后關門。
我在巴基斯坦的那4年平安無事,這個“馬里”功不可沒。每逢年節,我也給他些“紅包”。他最初的工資為每月50美元,當時在巴基斯坦是不錯的收入,以后一年每月增加10美元,報社的經費是固定的,只要在開支范圍,我就有支配權。他很珍惜這份工作,我的后任也一直用他。
享受“最惠國待遇”
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國的友好鄰邦。粉碎“四人幫”之后,人民日報社首先在巴基斯坦建立記者站。所以我已是第六位常駐記者。前任們留下許多美好的友誼故事,我在任4年也同樣身感心受。
首先是中巴友好深入人心,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我一到任,恰逢哈克總統即將訪華,我便參加了中國駐巴記者對他的聯合采訪,也是他生前接受中國記者的最后一次采訪。哈克總統雖是軍人出身,但和新聞界關系很好,對中國記者更是友好。記得采訪那天上午,分別代表5家新聞機構的中國記者來到總統府時,他的新聞秘書已在辦公室外迎候。進入辦公室,哈克起身和記者們一一握手擁抱。侍者送上噴香的奶茶和點心后,哈克和記者們邊吃邊談,氣氛十分融洽。采訪結束后,哈克和記者們親切合影并共進午餐,還贈送每人一件巴基斯坦特有的大理石手工藝品。第二天,哈克的新聞秘書親自登門,送來哈克和中國記者的合影。這張放大的8寸照片裝幀精美,上有哈克的親筆簽名。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巴基斯坦政局變化,哈克訪華未能成行,不出百日,哈克就死于成為千古之謎的空難事件。我至今仍然珍藏著這幅照片,作為對哈克總統也是我第一次采訪外國總統的紀念。
在任期間,巴基斯坦的歷任總統、總理我都采訪過,他們和中國記者的關系同樣好,采訪的氣氛也同樣融洽。至于采訪部長級官員或單位,一般打個電話就行。巴基斯坦的工礦企業更是對中國記者大門常開,視為貴賓。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外交官、記者在巴基斯坦享受的是“最惠國待遇”。幾乎每個人都能講出幾個友誼的小插曲。1999年時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訪巴時,我被允許來到專機舷梯旁,直接錄下了楊尚昆和伊沙克汗總統的親切敘舊。我在采訪世界聞名的塔貝拉水庫大壩時,也受到超規格接待,總工程師陪同我參觀了不允許外國人進入的發電機組重地。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