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網站上已建立兩年半的論壇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參與討論的近兩萬人,大多數(shù)成員是“80后”、“90后”,論壇內容主要是陳述對家教的不滿。他們的口號充滿戰(zhàn)斗性:我們不是不盡孝道,大多數(shù)成員是在與陌生人討論自己的家庭教育問題;也不是簡單的發(fā)泄,而是希望尋找解決的辦法。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也要抵御無知、無理取鬧型的父母的束縛和戕害。
應該說“父母皆禍害”只是一部分年輕網民的一種不健康、不成熟的情緒的表達。但是這個論壇爭議的很多問題已經遠遠超越所謂“代溝”范疇,不是用簡單的“換位思考”、“一代傳一代”就可以解決的。
不滿一:棍棒出孝子
很多參與論壇的網民講述了父母、祖輩、其他家庭成員對自己的“體罰”和伴隨而來的“辱罵、諷刺、羞辱、侵犯孩子隱私權”等冷暴力。這種心靈創(chuàng)傷一直延續(xù)到他們成年,嚴重損害了他們與家人的感情。
一個24歲的男性網民說,他從來沒有質疑過父母對他的愛,可是他從小都受到父母嚴重的體罰,每次都要被父親打到出血為止,母親則是“回避”、“教唆”的態(tài)度。他工作后,因為瑣事,母親還將他的胳膊撓得鮮血淋漓。
已過而立之年的“左手”(網名)回憶了身為上海知青的父親從小到大對他的打罵——“小打天天有,大打三六九”;鐵衣架插入過頭皮;冬天光腳在院子里罰站;因為偷偷吐掉一只餃子,父親拿著皮鞭趕打他,又罰他跪了6個小時。如今在異鄉(xiāng)工作的他很多年沒有回家探親,通電話時也不叫“爸爸媽媽”。
不滿二:父母一手安排的人生
更讓成年子女不滿的,是父母精神上對子女的“控制”。一些父母把自己的理想、意愿強加于子女身上,粗暴干涉子女的求學、工作類型和地點、婚戀等問題,導致子女在生活習慣、財產支配、擇偶、生育等一系列方面和父母發(fā)生沖突。
不滿三:共同語言少
與一般“家庭糾紛”不同的是,“80后”子女與他們“50后”的父母最大矛盾集中在精神層面的隔膜。
父母們有的只專注于工作;有的文化程度不高,接觸新事物少,知識面不夠廣泛。在“80后”子女面前,他們之間可以交流的話題寥寥無幾。加之多元文化給人們的價值取向帶來的反差很大,兒女們服裝打扮、飲食習慣、交友類型、對社會的評價等等和父母完全不一樣。在子女眼中,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zhí)行者”,使他們“逃得掉沉悶無趣的小學,卻永遠也別想從父母那兒畢業(yè)”。
在家庭關系上,父母對子女成年后遠近親疏感到失望和不解。在父母們看來,沒有比家庭成員更重要的人了,而子女偏要在家庭聚會上早退去見網友,整天跟網友聊天,與他們卻話不投機半句多。
李工(網名)今年27歲,常常是下班后回到家里倒頭就睡,在晚上八九點醒來后從冰箱里拿幾根香腸充饑,然后玩電子游戲到天明。有時候他也想到父母屋里跟父母說幾句話,但看著聚精會神看電視劇的父母,又不知道如何開口。
教育學者指出,童年陰影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個人性格缺陷,會給子女身心健康、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困擾。雖然性格缺陷形成自有其主客觀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罪”于父母和家庭,但種種不良情緒最終會反饋回家庭。可悲的是,大多數(shù)家長對子女們在網絡世界里對他們的抱怨一無所知。
這個論壇反映的觀點未必全部正確、合理,但也從年輕人的視角給中老年人、特別是對“50后”們與子女相處的方式給出了一些很直接的提醒。
提醒一:不必這樣“愚昧”地愛著孩子
在很多“50后”父母看來,對兒女的愛,就是為他們的未來鋪平道路。這些處于社會中間層的父母看到了社會競爭的殘酷,常常一廂情愿地讓子女削足適履式地去適應社會。而在兒女眼中,愛即放手,因為“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眼下,“50后”們又紛紛承擔起即將成家立業(yè)的子女們最頭疼的立足成本——房子。之后,他們又開始催促子女生孩子,熱切地盼望能撫養(yǎng)第三代。
他們一邊傷心兒女頂撞長輩,一邊武斷地否定兒女的意見和建議;一邊抱怨兒女不知道自立自強,一邊又把兒女洗過的衣服再洗一遍,因為覺得兒女洗不干凈;一邊責怪兒女不知道謀生艱難,一邊不讓兒女自立門戶,聲明“我們仨永遠在一起”。
提醒二:需要創(chuàng)建民主的家庭關系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針對此問題說,兒女的問題大多是由家庭問題造成的,雖然表現(xiàn)在兒女身上,但根子卻在家長身上。家教的絕大多數(shù)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chuàng)新,但“50后”父母面臨著中國家庭教育傳統(tǒng)的斷裂和失承,導致他們更容易與子女們出現(xiàn)種種矛盾。
在信息社會,父母與子女同步接觸新鮮事物,但父母的接受能力與兒女相比相形見絀。父母難以再處處以師長自居、隨意教育子女,有時甚至會降低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
《中國青年報》曾登過一封母親的道歉信。母親不讓女兒看電視,女兒在盛怒之下說:“我討厭你!”母親在震驚的同時,也陷入冷靜的思考。她公開道歉,希望做女兒的朋友。晚上,女兒面帶愧色地說:“媽媽,其實我是最最愛你的!”
可見,只有父母們意識到這種社會變遷對家庭代際關系的影響,改變傳統(tǒng)觀念并積極地創(chuàng)建民主的家庭關系,才能擁有一個相對和睦的代際溝通。
提醒三:兒女說“不”也是一種溝通
孔子曾提醒人們不能“愚孝”,說過“小棒則受,大棒則走,不陷父于不義”。家長管教成年子女本身沒有錯,但問題是要教會成年的子女對父母說“不”。
演員李亞鵬的母親在喪偶后變得非常依戀兒子,可李亞鵬忙于事業(yè),沒有辦法滿足母親,母親就常常對他抱怨。終于有一天,李亞鵬跟母親有了一點小矛盾,而心理壓力到了臨界點,他跑到洗手間,摔東西,大哭。那天李亞鵬對母親說:“你原本想退休了,和老伴孩子一起過晚年,但生活就是給了你這樣一個變故。那怎么辦呢?你還得堅強起來。你靠我是靠不住的。你的內心只能靠你自己才能重新充實起來。”這次“攤牌”式的談話后,李亞鵬的母親偶爾還會有一些情緒,但她已經從心理困境中走過來了。有時面對家庭矛盾,一味的和稀泥并不能解決問題,兒女要學會對家長說“不”,而家長也要學會接受兒女說“不”。
在我們這個不斷進步的時代,愛是一種能力,無論對于閱歷豐富的長輩,還是掙扎打拼中的年輕一代,都需要從學會傾聽對方做起,然后才是理解、接受、修正乃至妥協(xié)。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