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二個氣候災難國正在內外兩條戰線上全力保衛自己的國土,但這注定是它不能獨立應對的一場戰爭
《財經》實習記者 凌馨
噴繪背景造出的海岸風光,清潔細幼的人造沙灘——這是上海世博會馬爾代夫展區展出的絕佳風光。如果馬爾代夫人希望游客在參觀這一展區后能夠加強對該國“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的印象,他們無疑成功了。
然而繼十年前圖瓦盧人被迫決定放棄國土之后,馬爾代夫正在成為第二個氣候災難國家。世博會開幕之初,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來華進行國事訪問,他在接受《財經》專訪時介紹說,因為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蝕,馬爾代夫已有76個島嶼出現了水危機(馬爾代夫共有202個島有人居住),16個島嶼上的居民被迫遷離。
2009年,該國最初提出這16個島嶼需要“立即采取行動”,而現在,他們做出了徹底放棄的決定。連總統納希德都不知道,100年后他們是否還能立足于自己的國土。
氣候變化帶給馬爾代夫的災難不止于此。海水酸性加強還導致馬爾代夫的海灘被不斷侵蝕,馬爾代夫群島珊瑚礁在逐漸溶解,而它們是當地絕大多數魚類賴以生存的“家”。漁業對馬爾代夫的GDP貢獻率始終保持在15%以上。
納希德不斷強調另一個數據:1.5米,這是馬爾代夫的平均海拔(有資料說是僅有1.2米)。如果聯合國負責監測氣候變動的政府間組織(IPCC)預測正確,最快在100年后,這個國家將遭受“滅頂之災”。
面對危機,馬爾代夫正全力應戰。
“我們向每個島嶼提供水箱,用以儲存雨水。我們還實施了一項植樹計劃,這有助于固定水分,并恢復地下水位。”納希德介紹。他特別提到,在聯合國的幫助下,馬爾代夫已經在一些較大的島嶼種植了脫鹽植物。它們能將海水變成淡水,“但非常昂貴”。
盡管高達34%的赤字比例甚至令納希德不得不放棄參加哥本哈根會議,但馬爾代夫政府仍然決定,大力投資修建海堤、防波堤和沙灘護岸。馬爾代夫還填筑了一片很大的土地,用以提高國土海拔,保護地下水免受侵蝕。今年3月,政府部門開始從每年10多億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撥出一部分,用于建立一筆“主權財富基金”,以備購買新的國土,將馬爾代夫38萬人整體搬遷過去。
這對馬爾代夫來說實屬不易——馬爾代夫迄今依然是聯合國劃定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在窮國馬爾代夫全力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哥本哈根會議卻沒有簽署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盡管再三強調自己不想責怪任何人,納希德卻沒能掩飾自己的失望。“如果我們不能達成一個全球性協議,馬爾代夫將面臨一個非常不確定的未來。”
近半年來,納希德奔走于眾多國家,幾乎每周都會向世界公開談論氣候問題。這位年輕的總統正試圖傳遞一種觀點:綠色技術并非劣勢,而是機遇。
“如果你把發電造成的其他影響(如碳排放)加在電費上,你會立刻發現可再生能源切實可行。而且,技術會帶來變化,帶來更多的工作崗位,帶來更多的生產力。”納希德以馬爾代夫現狀舉例:柴油發電,電價約為30美分/度;而即使是用最低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也能降到15美分-20美分/度。
或許是為了向世界表明決心,去年底,馬爾代夫表示,將在2020年成為首個“碳中和”國家,實現“零排放”。目前,該國正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海洋能源和生物能。為了吸引擁有先進技術的廠商前去投資,政府承諾免費提供土地,合作項目免稅,并以市價全額購買能源公司生產的電力。
納希德指出,有些人不相信低碳經濟的可能性,“如果來馬爾代夫看一看,你就會明白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介紹,馬爾代夫中部已建成一個75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南部還有個50兆瓦的項目。
納希德也向發展中國家呼吁,希望大家“坐下來好好算算我們今年需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未來50年需要排放多少,什么時候可以不再增加排量”。
納希德和他的人民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但納希德自己也承認,這不是一場馬爾代夫能夠獨立應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