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月8日的上午,在溫哥華城郊的寓所中,50歲開外的吉姆·波倫(Jim Bohlen)滿腔苦悶。幾個月來為反對美國核試驗奔波勞碌,可是萬事不順,一切還是停滯不前。妻子瑪麗安慰著丈夫,順口說道:何不乘船啟航,到那里對抗核試驗?
幾十分鐘后,波倫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我們將會乘風破浪,開船前往安奇卡島,抵抗核彈。美國若是按照計劃強行核試驗,就得先把我們拖離試驗區。總得有人采取行動。”次日,《溫哥華太陽報》以頭條報道,公告天下。
波倫當時只是頭腦發熱,并沒有周密計劃。但卻一石激起千重浪。就波倫夫婦異想天開的創意,同道友人開會討論,與會者都興奮不已。米已成炊,行動也就如箭在弦。散會時,波倫早前在反戰示威中認識的好友歐文·斯托,在跟一個年輕人道別時,亮出兩根手指,做了個象征和平的手勢。對方不假思索,回應道:“就做個綠色的和平。”日后舉世聞名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就這樣宣告誕生。
波倫1926年出生在紐約,曾于“二戰”中應征入伍,從海軍退役后,最終找到了一份工程師的工作。雇主接到軍火訂單,設計一種新式的步兵肩扛火箭筒,火箭內填塞細碎鋒利的金屬片,旨在致殘而不是致死,從而讓敵方的戰地醫療不堪重荷。波倫無法違背良心參與研制這種邪惡的武器,毅然辭職。
1969年,美國首次在安奇卡島進行核試驗。此前的兩年,波倫夫婦帶著兩個到了入伍年齡的兒子,從美國來到加拿大的溫哥華。其時的溫哥華,不單是逃避兵役者的避難所,更是世界青年“反抗文化”之重鎮。政治抗議混合著文化反抗,這群年輕人否定資本主義,打倒帝國主義,支持第三世界的反殖斗爭,支持女權和性解放,熱愛大麻與搖滾樂。
在一個反戰集會上,波倫遇上斯托,結成知心好友。兩人都秉持和平非暴力,信奉身體力行,見證從而監察不義,活出真理,讓世界更美好。他們兩對夫婦,活躍于溫哥華的“進步圈子”,凝聚了不少思想前衛、特立獨行的青年。
世界各地的反戰分子,得悉啟航阻止核試驗的計劃后,如炸開了鍋。瓊尼·米歇爾、菲爾·奧克斯等當紅民謠歌手,協助義演籌款,讓波倫等人得以租用一艘長24米的漁船“Phyllis Cormack”號。除原船的船長外,波倫的海軍資歷,讓他成為了這次船上活動的實質指揮者。
溫哥華那幫反戰雜牌軍,皆登上了這艘殘舊失修的船,于1971年9月15日,揚帆起錨,開啟了綠色和平的傳奇。
一葉孤舟,在惡劣天氣和船員摩擦中駛向阿拉斯加,后遭到海岸警衛隊攔截。方興未艾的電視媒體,將眼球聚焦在這次英雄之旅,觸發起公眾抗議浪潮,迫使官方不得不推遲核試驗,并最終取消。安奇卡島日后改建為鳥類保護區,“綠色和平”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當日波倫無心插柳,轉眼綠蔭成林。經過近40年的發展,綠色和平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成員逾300萬人,通過設在40多個國家的辦事機構,在全球積極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在裁軍反核、反對捕鯨、海洋生態、森林保護、工業污染、生態農業、氣候變化等多個領域,都有顯著成果。
上世紀80年代,波倫曾離開綠色和平一段,返回后,擔任一個項目的主任,直至1993年卸任。
綠色與和平,匯合了戰后的生態主張與和平反戰,繼承了上世紀60年代的理想主義,采納了先鋒的傳播理念,運用了嶄新的科技,又綠又專,開創民間組織之先河,演繹出“身體力行,猶勝萬語千言”那句口號。
當年船上另一綠色和平創始人鮑勃·亨特,獨創“思想炸彈”一詞,指出在大眾傳播時代,須用言簡意賅、震撼人心的影像,通過電子傳媒,沖擊人們的思想。那些怒海中的小艇,擋在捕鯨船和鯨魚之間,以生命阻止死亡的畫面,是打敗巨人哥利亞的大衛之道成肉身,是擋車的螳臂,是對峙石墻的雞蛋,更是良心的召喚,行動的號角。
綠色和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使用電郵、衛星電話、無線傳輸等高新技術,讓其揚帆四海的船只,能將捕鯨者、傾倒核廢料之軍艦、在北極勘探油田的石油公司等破壞生態之劣行,從天涯海角,送到電視觀眾的起居室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綠色和平理想色彩濃郁,愿景恢弘,自然吸引了三尖八角的奇人異士入伍。自當年安奇卡首航,組織內部就紛擾不息,不同路線性格相異的人之間,傾擠互拒,是為常態。但也許正是這種內部張力,惱人的民主,使綠色和平孜孜不倦,推陳出新,以無窮的想像力,不懈追求未來。
有些人認為綠色和平很激進,但該組織另一早期領袖麥泰格有此番豪言壯語:“為了讓我們的子孫能夠活到21世紀,教條規范通通見鬼吧!”
作者為自然之友理事,原綠色和平中國項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