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中國工人像其他國家的工人一樣想賺更多的錢。但理解下面這點非常重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20年中,中國工人是輸家,因為“改變收入結構是和一大堆政治與經濟問題糾纏在一起的”。
從表面上看,這種說法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過去20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工廠,在出口領域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工作崗位。但是,創造就業機會是一回事,誰從中受益是另一回事。
數據顯示,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3年的57%降至2005年的37%。也就是說,中國數以億計的工人勞動收入同政府和公司的收入比例失衡,而后者按人頭計只是中國大量人口的一小部分。
許多西方經濟學家為“中國奇跡”搖旗吶喊,但對中國老百姓而言,這一奇跡遠比看上去的黯淡。現在工人想要從經濟發展中獲得他們應得的一份,他們不僅完全有這個權利,而且在道德上占據制高點。
我相信,提升工資早該兌現,而中國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也值得贊賞。盡管如此,這一過程充滿各種風險。工資增長的滯后現象不僅限于富士康和本田,事實上,這兩家工廠的薪資水平要比中國工廠的平均水平高。
廉價勞動力是個全國性問題,隨著停工引致加薪的成功,其他員工也會提出相似的加薪要求。理想情況是:工資的增長幅度與GDP的增長幅度一致,既不大幅滯后于GDP的增長,也不會超出GDP的增幅。
而風險在于,當前的中國政府面臨著突然的政策轉移,從抑制工資水平轉為積極推進提高工資水平的政策。這種突然的劇烈震動不是最佳方案,因為中外之間存在大量長期的供應關系,而這些都是按照之前預定的工資水平來設計的。經濟上要求工資水平逐步增長,但也許政治上不會容許。
有人主張,因為美國公司在勞動力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完全沒有必要擔憂生產成本。這大錯特錯。在成本結構中,美國公司本身的勞動力成本所占比例也許不高,但它們的供應商就不這樣了。美國公司雖然處在食物鏈頂端,但它們對處于底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依賴程度卻很高。
貫穿整個供應鏈的這種連鎖效應,將會對現存的業務模式及供應鏈帶來巨大影響。商業權威人士稱,所謂的中國優勢并不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而在于供應鏈。事實并非如此,因為供應鏈本身就依賴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若漲薪沒有導致大面積的勞動力市場動蕩,重構工資結構的潛在好處將非常巨大。美國公司應該開始想想如何開辟中國市場,而不僅把中國當成生產基地。同時,若廣東的勞動力成本增加,而促使企業把產品生產轉移至內陸地區,這些地區的工人就能同時享有家庭生活和工作。
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關鍵在于工資的增長要在一個可持續的基礎之上,而非短時期基礎之上,且這種過渡是有序的。
作者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