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2點,揚州蘇北人民醫院眼科來了一名7個月大的嬰兒,啼哭不止。家長反映,孩子老是揉眼睛,細心的媽媽發現里面好像有“蟲子”蠕動。結果,孩子媽媽真的沒看錯,醫生花了3個多小時,從嬰兒眼中“挑出”15條白色線蟲!最長的達18毫米,細如白線,挑出來后被醫生放在生理鹽水瓶里,蟲子還活躍地游來游去。
人體是寄生蟲最理想的繁殖棲息地
由于衛生習慣不良,腸子里有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多數人都聽說過,可眼里為什么也有寄生蟲呢?
其實,世界上約7億人體內有寄生蟲。對于寄生在人體的寄生蟲來說,人體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棲息地點。它們可通過空氣,飲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觸進入人體。30分鐘內它們即可找到合適自己的棲息場所。
人的表面皮膚,會受到螨蟲等細小昆蟲的襲擊。而人的消化道更是豬肉絳蟲、牛肉絳蟲等的理想棲息地。一條牛肉絳蟲在10周內可從受精卵生長至2米長。而且受感染者開始并無感覺。數周后發現大便里含有會動的蟲體節。每個蟲體節可含5萬個受精卵。
當寄生蟲附著到消化管道中,它們就導致消化系統機能不良,妨礙了原本吸收養分的過程。當蟲卵進入血液中時,它們就可以在每一個主要器官、腺體和身體系統中孵化和寄生,導致器官退化或機能不良,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蟲積”危害古來有之
中醫早已認識到寄生蟲能引起疾病,并將之稱為“蟲積”,多由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潔食物等所致濕熱內生,蘊釀生蟲,久而成積。
蟲積常見腹痛、食欲不佳、面黃形瘦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厥逆、腹脹不通、嘔吐、甚至釀成蠱癥。寄生于人體內的蟲類頗多,一般有蛔蟲、蟯蟲、絳蟲、血吸蟲、囊蟲等。其發病各有特征,如蛔蟲寄生于腸道,則腹痛時作;鉤蟲病常表現為面黃肌瘦、嗜食異物;蟯蟲病患者常主訴肛門、會陰瘙癢,并可在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細小線狀蟯蟲;絳蟲病癥狀較輕,常因糞便中發現白色帶狀或蟲節片而就醫;血吸蟲病因其肝脾腫大,血行不暢,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蠱脹”。
養生不成反倒“養蟲”
因受一本養生書影響,四川省醫院感染科連續收治23名吃生泥鰍染病的患者,通過試劑檢測,患者血吸蟲、肝吸蟲、包蟲、囊蟲都呈陽性。
醫生介紹,這幾種寄生蟲有交叉反應,不能判斷究竟是哪一種。而已經住院的23名病人,每人的肝臟上都檢查出有寄生蟲,部分病人大腦內也檢查出寄生蟲。
寄生蟲病多由不良衛生習慣引發,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不斷改善,很多嚴重的寄生蟲病已經越來越罕見了。對于現代人而言,不當追求“更高級”的生活、飲食方式,卻反而給身體埋下了“蟲積”的隱患。
據杭州市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防治所所長徐衛民介紹,寄生蟲和蟲卵遍及在所有的蔬菜水果,以及魚、蝦等水產品中。以腌、醉的方式吃蟹、蝦比較危險,因為有的市民將蟹、蝦用白酒浸泡一下就吃,未能將其中的肺吸蟲囊蚴殺死,等于是生吃。還有些市民將淡水魚洗凈后切成魚片生吃,有的吃“生魚粥”,有的只用開水浸泡半生吃,還有的在野餐時吃沒烤熟的魚、蝦等。這些吃法都存在隱患。比如,生吃淡水魚易患肝吸蟲病。
據專家介紹,肝吸蟲的蟲卵必須在紋沼螺等淡水螺中孵化,形成尾動幼蟲后離開螺體,并尋找麥穗魚、鯉魚、青魚、鯽魚、大頭魚等淡水魚類作為第二中間宿主。人生吃淡水魚后,囊狀幼蟲會在食用者的體內脫去外囊,并逐漸發育成蟲。這些成蟲可在人體的膽管和膽囊內存活30年之久。
當心寵物也“寵”蟲
如今,家里養寵物已經越來越普遍了,但實際上,寵物更是寄生蟲最喜愛的繁殖棲息地。
包蟲病又稱棘球蚴病,是寄生在狗小腸內的小型絳蟲,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人體感染主要是與牧犬、家犬接觸,或在剪毛、擠奶、皮毛加工,以及運輸、購買生狐皮等動物皮毛時,不及時洗手,或誤食犬、狼、狐等排出的蟲卵而致。感染5-20年后才出現癥狀。可寄生在人體肝膽、肺、腦、骨、體表等部位,引起刺激癥狀。
弓形蟲在寵物體內同樣比較常見,也是人獸共患病之一。據調查:貓的感染率竟高達40%左右。
如果與寵物親密接觸后不及時洗手,則很容易通過揉眼、吮手指、吃飯等動作引蟲上身。在寄生蟲病易感人群中,尤以兒童的免疫力最低。而當寄生蟲進入人體后,免疫力會進一步下降、消退,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防蟲“必殺技”
一、不購買未經檢驗的肉類;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水產品;切生、熟肉的刀、案板分開使用。
二、飯前便后要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凈;不喝生水;內衣、內褲勤換洗;被褥勤晾曬。
三、使用紗門、紗窗、蚊帳,防蚊滅蚊,避免蚊蟲叮咬。
四、貓、狗等寵物要經常洗澡,要減少和寵物親密接觸,孕婦和兒童尤其要遠離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