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去超市購物,發現消費者很容易受到包裝上“自賣自夸”型信息的吸引。我心念一轉,看來應當教一下消費者如何去看待廣告中、包裝上這些誘人的說辭。這里就選一些代表性的說法,來解剖其中的潛臺詞和產品真相,看看事實是否像它們說的那樣誘人。
說法一:
“不含防腐劑”
“不含防腐劑”,可沒說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劑。抗氧化劑、香精、色素、發色劑、增鮮劑之類都有可能在里面。也就是說,不含防腐劑,并不能保證它是“純天然”狀態。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劑的,比如罐頭、一些含鹽和糖極高的食品、方便面、掛面等。因為罐頭能把里面的細菌和芽孢徹底殺滅,同時又密封起來,讓外面的細菌進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劑。沒有水細菌沒法繁殖,大量的鹽和糖起到防腐劑的作用。
不過,鹽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劑還要糟糕。比如說,一些醬油、醬、咸菜等宣稱不含有防腐劑,通常都是那種咸味特濃,甚至再加糖掩蓋的產品。所以,“本品無防腐劑”不應當成為消費者優先購買某種產品的主要理由。
說法二:
“不含人工色素”
“不含人工色素”,意思是說這里面還是含有色素的,并不是食品本來的顏色。只不過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從天然原材料當中提取出來的。比如紅曲色素、胭脂蟲紅、紫膠紅、葉綠素銅鈉等來源于天然食物的色素。
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天然色素比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過程中,也不排除含有微量的有機溶劑殘留。只要合乎相關產品標準,本來是不必介意的。但問題在于,產品的濃重顏色是色素帶來,也就意味著其中的原料并不那么“純天然”。
比如說,商場中常見那種紅色或綠色的果汁產品,看起來很像是水果濃縮而成,包裝上還畫著大大的水果圖像。但仔細看了原料說明之后才發現,它含原果汁大約20%。也就是說,其中80%的成分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劑等混合而成。盡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客觀上的結果是誤導消費者,讓人們以為它比100%的果汁還要濃厚。
說法三:
“不含蔗糖”
這種說法常常見于糊粉類、餅干、點心類食品。中老年人、糖尿病人、肥胖者對此十分青睞,主要是為了控制血糖。然而,能讓血糖快速上升的,遠遠不僅是蔗糖。精制淀粉使血糖上升的速度非常之快,以淀粉為原料制作出來的糊精、麥芽糊精、麥芽糖漿、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個個都比蔗糖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那些聲稱“無蔗糖”的食品當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選擇它們,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飯算了。
說法四:
“不含味精”
有少數人對味精中的谷氨酸鈉比較敏感,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于是就有很多所謂不含味精的產品應運而生。然而,很多專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于不含有谷氨酸鈉這種成分,更不等于不含有人工增鮮成分。
現在食品工業中使用的增鮮劑品種太繁多了。除了味精,還有核苷酸鈉、有機酸鈉、復配的雞精、有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各種鮮味的水解物、提取物當中都含有相當多的谷氨酸鈉,其實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那些怕味精的人,需要控制食物含鈉量的人,都要仔細看清楚配料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