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內,隨著養生熱的泛起,艾灸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被稱為了“無所不治的妙招妙藥”。那么,艾灸真的有那么神嗎?
艾灸原理:
并非靠溫熱波長最關鍵
有部分人認為,艾條就是靠燃燒時產生溫熱的效應來治病。其實不然,艾條在熏烤皮膚時的溫度大概是55攝氏度,但用一杯55攝氏度的水靠近皮膚,與拿燃燒著的艾條來熏烤,效果大不一樣,這主要是跟兩種物品的波長有關。
當熱水靠近皮膚時,主要是熱能的傳遞,往往只能停留在皮膚的表層,頂多傳遞到2厘米的深度。可艾條燃燒時,會釋放一種特定頻率的波長,可穿透人體的穴位,甚至能穿透一些物理儀器穿透不了的部位,如顱骨等,使得能量能被人體更深的部位吸收。筆者掌握的數據是:艾灸的能量,傳遞入人體的深度,最深達4厘米,這就是艾灸之所以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奇效的緣由。
艾灸禁忌:
若不對癥救火反如澆油
今年31歲的鄧小梅自從生了小孩后,身體一直恢復得不太好,常覺口干、口熱,時不時體內會隱隱作痛。一心想調理身體的她,恰好遇到某足療館力推艾灸服務,技師說根據鄧小梅的情況,治幾次就會好轉。
于是鄧小梅接受了艾灸調理,但身體不僅沒好轉,且還常流鼻血。來到醫院檢查后,中醫科醫師表示,鄧小梅屬熱性體質,并不適合做艾灸,一旦做艾灸,對病情而言,就相當于“火上澆油”。
其實艾灸更適合虛寒及瘀癥病人使用。熱病的病人若要進行艾灸,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要取穴及操作方法得當。可在點燃艾條后,不停對艾條吹氣,使其快速燃燒,達到瀉火、泄熱的功用。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市民自行艾灸時,取穴往往不準,因此,若無專業人士操作,不建議熱病患者使用艾灸。
此外,孕婦一定要慎用藥艾條,尤其是當其中加入了麝香后,很容易導致流產。
艾灸作用:
“治百病”太夸張“防百病”才靠譜
自遠古起,艾灸就是中國人用于養生保健的重要方式。《黃帝內經》中就提到,治病要“一灸二針三用藥”,古人還常灸自己的足三里穴,以此來強身健體。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任何一種治病方式都存有弊端,更不可能“治百病”。艾灸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的作用,適應的病癥范圍廣泛,但也須對癥才有效。“艾灸能治百病”這種說法實在太夸大,艾灸雖有一定的治病效果,但仍有局限,準確地說艾灸僅能“防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