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或飄渺旖旎,或變幻離奇,或詭異恐怖。
自古以來,夢就被人們賦以濃濃的神秘色彩。從古老的《周公解夢》,到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從一夢成讖的《紅樓夢》到驚心動魄的《盜夢空間》,人類對夢的探究從未終止——
夢與睡眠如影隨形
人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哪怕只是出生不久的嬰兒,也有可能在睡夢中露出甜美的笑容,或是突然驚醒啼哭。那么,人為什么會做夢呢?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者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指出:“一切夢的共同特性,第一就是睡眠?!眽舭l生在睡眠過程中,這種認識也為現代研究所證明。
現代對睡眠與夢的研究發現,睡眠實際上包括兩種狀態,一種是非眼球快速運動的睡眠,又叫正相睡眠,在這個階段中,沒有眼球快速運動;另一種狀態稱為眼球快速運動睡眠,又叫異相睡眠,在這個階段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睡眠中出現眼球快速運動。在一個人的整個睡眠過程中,這兩種狀態交替發生,呈周期性變化。當睡眠進入眼快動睡眠階段時,睡眠者往往正在作夢。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睡眠實驗室報告,從眼快動睡眠中喚醒后對夢的回憶率為90%-95%,最低也有74%。但從非眼快動睡眠中被喚醒后,對夢的回憶率則低了很多。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能意識到自己做夢有的人卻不能的原因。也因此,眼快動睡眠又被稱為有夢睡眠,而非眼快動睡眠被稱為無夢睡眠。
有夢睡眠與無夢睡眠,共同構成了整個睡眠過程。因此,夢完全有賴于睡眠過程,是發生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并普遍現象。
正常做夢對人有益無害
曰常生活中,許多人經常會因夜晚做的夢而困擾:或擔心做的夢有預兆,或擔心夢多會影響健康。其實每個人都會做夢,做夢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只要我們對夢的產生有正確的了解,就能排除對夢的恐懼心理。
做夢本身是不會影響睡眠與健康的,問題就在于有些人對待夢境的心態不健康。根據腦電圖顯示:當大腦處在積極興奮狀態時,出現頻率較快的快波;當人們入睡時,腦電波的頻率明顯降低。生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睡眠中不止出現頻率慢的慢波,也出現頻率快的快波,在整個睡眠過程中,慢波睡眠階段與快波睡眠階段是交互出現的,其中以慢波睡眠時間較長,可達一個半小時,而快波睡眠在半小時以內。如此交替出現四、五次,度過一夜的睡眠??觳ǖ某霈F是大腦神經細胞進行活動的一種表現,它表明此時人們正在做夢。雖然腦電圖顯示眼球在快速轉動,心電圖顯示心跳和呼吸也加快,但卻很難醒來,這時睡眠是深沉的。因此,科學家研究表明:正常做夢是保護大腦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動,對人有益無害。
做夢有助于大腦發育
夢的第一“奇功”就是可以促進腦的發育。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盍Φ闹匾蛩刂?。由于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后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的過程中,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刺激大腦的發育。
如果人的體力和腦力活動需要的葡萄糖很多,而從血液供給的葡萄糖滿足不了需要,這個時候就會動用身體的儲備。利用身體儲備的這個過程當中就會產生一種乳酸。乳酸積累多了,就會讓人產生疲勞的感覺。睡眠就可以解除這種疲勞。睡著了,人的一切活動停止了,肌肉消耗也降低了,為了節能,體溫也降低。
人在睡眠的時候,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合成新的蛋白質。人體所需要的新蛋白質,多半都是在睡覺的時候合成。所以睡眠是解除疲勞與休整身體必不可少的。
夢給我們提供“靈感”
西方有一個很有名的奇案,偵探白天勘探現場后,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毫無線索。結果他晚間做夢卻夢出來原委,罪犯整個犯罪過程都栩栩如生。第二天,他按照夢的提示,終于將案件偵破。
其實生活中像偵探這樣的例子很多,有些人白天想不明白的題,晚上做夢難題竟迎刃而解。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于夢中的原因。
白天,人的感官從外界獲得大量信息,被大腦拷貝下來,到了晚上,夢開始隆重登場,把這些原始的信息加工、整理、自動分門別類,最后存儲在大腦里。久而久之,記憶得到強化。有的人喜歡睡前把自己當天學習來的東西在腦海里想一遍,睡夢中不由自主地再強化,記憶得更深刻。還有一些白天經歷過的事情,大腦都會在無意識的狀況下時時記錄、監控,當你睡眠的時候,腦子就會一邊回放,一邊整理,然后根據不同的內容,分別把它放到腦子不同的功能回路里邊。
做夢助人保持心態平衡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看,夢的意義就在于實現欲望的滿足。不管你是高尚的人,還是卑微的人,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收藏了太多欲望。這些幾乎無窮無盡的欲望中,許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即時得到滿足或根本不可能得到滿足?,F實生活中不能獲得滿足的欲望,卻可以在夢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以此調節心理平衡。
夢還可以讓人放松,減緩壓力。日常生活使身心疲憊,而幫我們清理心靈垃圾的就是夢和夢的工作。如果沒有夢,那么大大小小的欲望就會讓我們無法安睡了。即使我們有時在夢中感到不安焦慮,那其實也是焦慮的一種釋放。
當然,如果經常做惡夢,或者經常重復同一個夢,醒來后會讓我們感覺非常疲憊、困惑和焦慮,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乃至身體健康。一般這種情況很可能源于同一個心結或同一種病痛,這就需要認真對待,進一步檢查了。
專家簡介
甘露春,廣東省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醫精神學會副主委、廣東省心理協會副主委、中山市心理衛生中心主任、中山市心理學會副會長。著作《心病誰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