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潛意識中,心靈仿佛一個“活在我們心中的原始人”,他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表達方式。
“我昨天晚上夢到蟬了,太神奇了,我都沒看過蟬,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媽昨天晚上夢到一個很高的樓倒了,結果今天早上樓里一個姓高的人就去世了。這也太神了!”生活中很多人都熱衷于“解夢”,那么,解夢到底可不可信呢?
和“心底原始人”的對話
醫學“解夢”解的是心理問題,夢在很大程度上是潛意識中正常情緒的宣泄和表達,比如,在清醒時說不出口的話,在夢里就可以暢所欲言。夢是情緒的再現;境,是鋪墊,讓人有個聯系的因素。當我們夢中的內容與現實的某個“點”出現剎那融合時,解夢就被人傳的神乎其神。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將“解夢”搞得十分玄虛與神秘。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原來人人都會做夢,夜夜都會做夢。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情緒、健康狀態不同,做夢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臨近考試的學生,經常會夢見在考場應考的情景;父母常夢見遠離膝下的兒女。但如果像《周公解夢》中說的:夢到棺材就意味著發財,夢到蛇則意味著吉祥,這種機械刻板千篇一律的解釋顯然是不科學的。
現在,還有好多人迷戀讓心理咨詢師解夢。比如一位女士夢見自己和老公請一位閨蜜吃雞,覺得蹊蹺就去請教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的解答竟然是這位女士的老公跟她的閨蜜有不正當關系,原因就是夢中吃的“雞”含有不好的寓意;還有的人只要一夢到床了,就被咨詢師跟“性”掛上關系。這些解釋顯然很牽強也很荒謬。其實,從心理咨詢的角度來看,解夢的作用并不是解夢本身,而是解夢的整個過程,并由此而展開的心理咨詢。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和特點不同,當然不能單純用“雞”、“床”等這些所謂的“特屬”名詞來統一破譯夢的密碼。
在夢與心理咨詢的關系中,心理咨詢師就是破譯者,做夢的人才是夢的主人。夢的內涵實際上是靈動的,隨著夢里的情緒而變動。夢有時確實能夠反射出一種信號,但這個信號需要結合自身的感受來感悟,因此解夢也是“求人不如求己”。在意識層,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觀察事物也是有選擇性的,甚至為逃避現實而自欺欺人。而潛意識層,任何異常都會引起“原始人”的注意,“原始人”能告訴我們心底真正的渴望。
“我前一陣子總夢到一個荒蕪的建筑工地,昨天竟夢到那個工地又開始施工了,主體都快完工了!這太奇怪了,周圍的環境都沒有變,明明就是一個地方!”
連續劇一樣的夢意味什么?
反復做同一個夢,說明做夢的人在心理上有一個沒有獲得解決的問題,心理學的名詞叫“情結”,也就是通俗說的“心結”。這個情結是什么,跟同一個夢的主題和情緒有直接的關系。比如反復做“考試夢”,那么可能與“通過認可”產生的“焦慮”心理因素有關。
而連續的夢則是一個心理情結的發展變化或心理成長的歷程。建筑工地從荒蕪到開工、完工,也是做夢的人構建自我的一個心理成長過程。當然,連續的夢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一個令你向往或是令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一個美夢,你不愿意“醒來”,總希望能夠多流連一會兒或總想一探究竟,這同樣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一個表現。
“我昨晚夢到一個人,不認識的人,今天早上在車站等車時竟然看見了那個人,我可以肯定就是夢見的那個人,把我嚇壞了!”
夢能帶你實現“穿越”嗎?
人的記憶中有“似曾相識”和“似曾陌生”兩種瞬間意識。有的人很久沒回家了,突然故地重游有種陌生的感覺,這就是“似曾陌生”;有的人讓你一見如故,這就是“似曾相識”。這兩種情況都發生在0.1秒的瞬間,也就是你記憶中零散片段與現實瞬間的重合。人的記憶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兩種。比如你走在大街上,記得你看到了一棟大樓,幾輛汽車,實際大樓和汽車以外的東西也進入了你的記憶,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在夢中,它們都會跑出來。但在夢中,這些零散片段出現得毫無章法,人物都可能張冠李戴,地方也同樣經過夢的再“創作”而令人感到陌生。
談到“穿越”問題,甘露春老師講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多年前,甘老師初次來到廣州,卻對當地的道路非常熟悉,領著同行的人有如穿梭在熟悉的街道,令人很是稱奇。甘老師說,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當你想去一個地方的時候,潛意識就會特別關注有關這個地方的信息,這些零散的記憶片段在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就會瞬間整合并提示你。這種現實中都能夠發生的事,在夢中出現就更被賦予了“詭異”的意義。
“我前兩天夢到xxx要調走了,結果一問他,他真是調轉手續辦得差不多了,太靈異了。”
為什么夢中景象能夠“應驗”?
這不是“應驗”,而是巧合。當然,這種巧合也是有心理學依據的。通常做出“靈驗”夢的人都比較敏感。夢到同事調走,主要是同事無意中的一些話語、動作對你產生了暗示。還有一種是你對夢到的人關注程度很高。就好像剛做母親的女性,對嬰兒的一舉一動都非常敏感一樣,別人聽不見孩子醒了,母親卻能感覺到。還有的人夢到故去的親人,其實也是對親人的思念使然,也許你沒有意識到,但你思念的信息都儲存在你的潛意識里了。
“我昨天夢到他突然跟我說分手,說完就走了,我想喊可喊不出來,就急哭了,早晨醒來發現枕頭都濕了,眼睛也腫了。”
真的是“春夢無痕”嗎?
人在夢中會哭,會笑,甚至有的人夢到奔跑也會在床上下意識地做出奔跑的動作,這些都說明,夢同樣是人類真實發生的一種行為。與清醒時的行為所不同的就是,清醒時是主動行為,而睡眠中是潛意識行為。既然是真實發生的,那必然會留有痕跡。所謂“春夢無痕”其實并不真實,做了“春夢”男人會勃起,女人則會增多經血的流量。這些都是一種反射行為。
“老公愛說夢話,有時還跟我一問一答的。一次我明明聽見他叫了一個陌生的名字,我就問他叫誰呢?可他卻又說了一遍我的名字,這是怎么回事呢?”
能從夢中套出別人的心里話嗎?
想從別人的夢中套出心里話不太現實。雖說睡眠中是人最放松的時候,但對于被窺探秘密,人的潛意識中都有本能的抗拒。夢中能夠一問一答,其實說明對方已經“醒了”,只是不愿睜開眼睛,也可以說屬于自我催眠狀態,并多數隨即又進入快速動眼階段。因此第二天清醒時,并不記得對話內容。這與心理咨詢師為患者催眠治療的本質區別就是,催眠師的治療首先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對方能夠主動配合,主動暴露自己潛意識中的心結,從而達到重塑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夢里好像會飛一樣,夢到出國旅游,瞬間就滿眼都是金發碧眼的外國人與你擦肩而過,這是怎么回事呢?”
為何會一夢“千年”?
很多人都會覺得夢中的時間過得很快或很慢,其實時間是恒定的,但時間更是一種感覺。夢境是“閃回式”的,大腦可以在瞬間將許多毫無聯系的場景和事件“剪接”在一起,時間可以跳越,地點可以改變。現實中幾小時不到,夢里卻過了一輩子。南柯一夢、黃粱一夢這些典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人覺得自己做了好長一個夢,醒來一看,才睡了一小會兒。不是時間變慢了,只是接受信息的速度變快了。現實中,走500米要花5分鐘,夢中可能1秒就“跳”過了,因為你的腦子根本沒把完成這個動作的細節和線索串起來。但醒后,你會用清醒時的標準感知夢里情節,從“跳”變成正常的“走”,無形中就把夢境延長了。
“昨天我做夢夢見一個特別不想見到的人,然后我好像很清醒,想從那個夢中醒來,不想見到他,結果我就真的醒了。夢原來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啊?!”
我們能控制夢嗎?
人可以控制盡量少做夢或不做夢,比如放松心情,服用一些幫助深睡眠的藥物等,但是對于夢的內容,我們是控制不了的。至于有些人夢見了不想見到的人或事,讓自己醒來,只要你能意識到夢到的內容是你不喜歡的,說明你已處于淺睡眠狀態,這種狀態下,你有正常思考和記憶能力,明確知道自己“在做夢”,實際上已經是“夢非夢”了。至于像《盜夢空間》中的情節,能夠“盜取”別人的夢境并控制別人的夢,依目前的科學,是不可能的。
但是人類本身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是有本能排斥的,潛意識也不例外,所以很多人做到噩夢會被“嚇”醒,其實也是被潛意識“叫”醒的。只是人的覺醒點不同,比如做夢被追殺,有的人夢到被砍一刀就“嚇”醒了,但有的人卻渾身是血了才能被“嚇”醒。
“我以前很少做夢,但最近卻老是做夢,有時做了噩夢一天心情都不好,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得了“多夢癥”嗎?
對正常睡眠者來說,一晚上會有6個睡眠周期,其中有1個是做夢期。只要是睡著了的人,都會做夢,有的人會覺得自己一夜無夢,事實上只是他不在做夢時間醒,所以記不得。所謂的“多夢癥”,就是一種睡眠障礙,只要正確處理都能解決。
噩夢有時是告訴你需要去關注的心理上的負面情緒的信號,這也說明你在做噩夢之前是不關注負面情緒變化的,如果夢發出信號你還不關注,那它還會再次到來。
“你認識能解夢的人嗎?我昨天做的夢特別怪,夢到自己趕火車,好不容易上去了,可仔細一看卻還在追趕,火車都開出去了。”
我為什么如此迷戀解夢?
有過算命經歷的人可能都知道,一般想到去算命都是在人生比較迷茫,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總希望能夠借助外力給自己一些指引。其實迷戀解夢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由于生活壓力較大,多數都會有一些焦慮情緒,在夢中潛意識能表達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渴望,雖然有時明知道這些渴望并不可能實現,但如果能借助“解夢”人的嘴讓他看到“夢想成真”的希望,同樣也能獲得內心的滿足。當然這對人的自信心重建也有積極的意義,但如果一味迷戀解夢,甚至有夢必解,并視“解”而動,就很荒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