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史中,古老的戲曲藝術“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在傳承歷史、傳播文化、娛樂民眾、教化等諸多方面,都曾起到過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戰爭年代,也曾發揮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不拿槍的軍隊”這一特殊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五六十年代,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政策,又使戲曲藝術更加輝煌,涌現出大批優秀的歷史戲、古裝戲和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緬懷先烈、催人奮進的現代戲。戲曲舞臺繁花似錦,廣大觀眾雀躍歡心。文革后期被禁錮十多年的傳統戲曲和大量各類題材的現代戲曲劇目重見天日,觀眾和戲迷也如同久旱逢甘霖,爭相觀賞、萬人空巷。戲曲演出團體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甚至一日演出三場、四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可謂紅極一時!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戲曲藝術昔日的繁華不在,危機和蕭條漸現,觀眾銳減,劇場冷落,我等從業人員一片內心困惑。為此現象而深感憂慮!為戲曲藝術的生存發展而引發思考。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何在呢?我認為有客觀環境的變化和自身存在不足兩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多元化的社會形態,使人的生活方式、審美需求產生急劇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多彩的情趣。在緊張、繁忙、充滿競爭拼搏的市場經濟形勢下,人們對于文化作品的觀看和欣賞,不再以學習知識、陶冶情操、接受教育為主線,更多的是為了放松、娛樂、休閑和享受,而且這種娛樂和享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們力求把有限的休閑、娛樂時間安排的更為輕松、活潑、豐富、多彩!而隨著國門的打開,電影、電視、歌廳、舞廳、茶社、棋牌等等各類休閑娛樂形式和場所品類眾多、大量涌現、層出不窮,可供人們選擇的娛樂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些現象充分表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審美的觀點、心理和視覺發生著多元的變化,戲曲已告別了一枝獨秀、稱霸藝壇的時代,僅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選擇方向之一。
其二,戲曲藝術的固化成熟,造成了和現代社會的距離。
中國的戲曲藝術產生于封建社會。大量的傳統劇目對于現代社會的觀眾來講雖有著教育、陶冶作用,但就其宣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劇中人物的思想風貌,與飛速發展的現代人的生活相去甚遠,難以給人啟迪和引起人們思想上的共鳴,觀看戲曲演出更多留下的不過是對封建社會中國傳統的認識、了解和審美觀賞。而每個時代人的審美意識是絕對不同的。傳統的戲曲藝術表演現狀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觀眾的藝術鑒賞和審美需求。加之古老的戲曲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積淀,從服裝、表演、舞美到音樂唱腔,都形成了一套固化的模式。行內稱之為“程式”。這些程式提取了戲曲藝術的精髓,升華了戲曲藝術的特色,代表著戲曲藝術的成熟。但同時也使戲曲藝術形成了程式化和概念化,進而造成了僵化。程式化的服飾、程式化的臉譜、程式化的音樂唱腔、程式化的舞臺表演,造成了戲曲舞臺上只有行當、沒有人物,千人一面、缺乏新意的美學遺憾、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文藝娛樂品種單一的年代里,這種遺憾,尚能為人們所接受;但在精神文化生活極度繁榮、文化娛樂五光十色的當代社會,出現老觀眾銳減而新觀眾難以培養,行業蕭條,生存危機的局面,確實也成為難以避免的一種必然現象。
面對此情此景,戲曲藝術如何生存圖變、振興發展呢?
我認為那就是要打破僵化,貼近時代,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戲曲藝術決不能滿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封號,要為古老的藝術注入活力,使其煥發青春,被廣泛的群體所接受、所喜愛。為當今社會的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須從劇目、表演、音樂、舞美等多門類,進行多方位的改革創新、突破發展,實現與時俱進。
要實現戲曲的與時俱進,我們的編劇要對原有的傳統劇目去粗取精,在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這一永恒主題的基礎上,為劇本賦予新意,增強趣味性和觀賞性,創作出貼近生活、立意新穎、人物鮮活、娛樂性強、寓教于樂的好劇本。
要實現戲曲藝術的與時俱進,我們的導演要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構思新奇,在尊重傳統,尊重程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和改良傳統的藝術模式,發展和創造新的表演程式,拓寬審美視覺,克服和打破戲曲舞臺千篇一律的僵化局面,為每臺劇目賦予新意,增加亮點。
要實現戲曲藝術的與時俱進,我們的演員一定要在練好基本功的同時,提高自身藝術素養,注意研究人物、刻畫人物,努力克服戲曲舞臺上只見行當不見人的鼙端。要通過自己的唱、念、做、打,以聲情并茂、情真意切、惟妙惟肖的藝術表演,塑造一個個形態各異、性格鮮活、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舞臺人物形象,增強感染力,展示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要實現戲曲藝術的生存發展與時俱進,音樂、舞美、服飾、燈光音響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尤為重要。音樂唱腔是一個劇種風格、個性和特色的凸現點,也是戲曲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本質所在,而舞美、服飾、燈光、音響則是對整個戲曲藝術品的精美包裝,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直觀的、唯美的,最能刺激感官的,也是有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方面。面對多元化的競爭,我們應將多媒體的表現方式引入戲曲藝術表演舞臺中,豐富其表現手段。
正是因為不斷地吸收各個時代優秀的藝術成果,不斷提升、完善自我,戲曲藝術才形成了文、音、舞、美、唱、念、做、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形成其獨有的博大精深又雅俗共賞;和其他藝術門類,既相互關聯又有本質區別,既相互吸收又特具魅力的藝術個性。古老的戲曲藝術,根植于中國大地,根植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絕不是其他藝術樣式所能替代的,而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和人民大眾不斷增加和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則既要堅持它的本體,又不能一成不變、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要對原有的各種程式和表演加以時代的審視,去粗取精,改革創新,大膽揚棄,創造和借鑒,在不斷更新中,實現與時代審美需求相同步。
另外,戲曲藝術除了舞臺演出之外,還應借助現代傳媒,更多的采用戲曲藝術片、電視片、戲曲小品、戲曲演唱、戲曲教學等藝術形式和手段,進行宣傳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戲曲、關注戲曲、喜愛戲曲。各專業院團在劇目創作生產中,要瞄準市場,從醞釀、策劃、創作、生產到演出各個環節,關注和考慮市場的需求,根據不斷變化的觀眾審美需求及時調整演出劇目及演出形式。劇目的運作,還要遵照市場經濟規律,大力開展營銷和推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好結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古老的戲曲藝術似乎已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各位同仁應抱著“哀兵必勝”的信念,更新觀念,銳意改革和創新,突現與時俱進,努力地、全方位地融入時代精神之中,以嶄新的面貌進入現代藝術之林,只有這樣才能重新贏得觀眾。服務人民大眾,無愧我們所處的這一偉大時代!
(作者單位:西寧市戲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