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煜的寫作是有心人的寫作,正如劉慶邦說的“他的旅游是有準備的旅游”一樣,他的寫作同樣也是有準備的寫作。他從上大學,到工作,到退休,一天都不停地在讀、在構思、在寫作。讀書、思考、寫作,是他的愛好,也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人活一輩子,是木著腦袋、閉著眼睛、關著心靈活,還是活躍著頭腦、打開心靈、睜大雙眼活,有很大的區別。都說要建設讀書型、學習型社會,如果大家都能像吳曉煜那樣,做有心人,讀萬卷書,寫千篇文,書香之風必大興。
做有心人需要有熱愛生活之心,需要保有對事物探究的熱情。吳曉煜對生活充滿熱情,他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寫一行,到一個地方,寫一個地方。當老師的時候怕人們認不準字耽誤事、鬧笑話,寫了《糾正錯別字》,因為在煤炭系統,于是像挖煤一樣寫了有關煤的東西,一直寫成煤史專家。老吳什么時候對自己都不放松,對見過、聽到、讀到的東西不輕易放過。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對人類生活的深沉關注,對自然現象的密切觀察,對歷史風云的細致勘察。因為是學歷史出身,他有溯本求源的習慣,對事物的來龍去脈始終保持探究之心,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凡事都要翻翻歷史,做一番考證,正是因為他的作品來自生活實踐,來自探究的熱情,充滿著生活的感情,好讀耐讀是必然的。
做有心人需要有開放的胸懷,老吳從不封閉自己,而是慣以開放的頭腦吸收知識、接受事物,他凡事都感興趣,不以構建體系、搭建概念為出發點,其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知識性、廣博性、趣味性,凡天文地理、花鳥魚蟲,人類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均沒有逃過他的那支筆。比如他探究中國人的雨衣、古代的火柴、牙簽、熨斗、吐痰紙、救生圈、夜間售貨口,這不奇怪,但他探究了“武則天為何怕貓”“古代女武松”等還真讓人眼界大開。他愛看野史、愛讀雜書,有趣之事、有益之言,記錄在案,發為文章。吳老師的作品不單豐富,還有專博的特點,在煤炭史方面,他由博到約,由約通博,再由博返約,對煤炭的歷史,礦業史、名人與煤炭、文學表達(如詠煤詩)等的研究、梳理、總結堪稱一流,確確實實成了專家。他的寫作大多觸類旁通,一個話題能反復深入下去,比如,關于火,關于疾?。ㄌ貏e是瘟疫)、關于酒,他都進行了深入探究,并且凡事不定于一尊,敢于質疑成見,達到了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的有機統一。
(梁鴻鷹,中宣部文藝局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