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煜先生已出版的十幾部作品涉及煤炭史志、游歷見聞、學林漫筆、辭書雜記、酒史鉤沉、疾病傳播等諸多領域,顯示了他深厚的史學功力、詩書功底和博聞強記、勤學好思的稟賦。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就如同在人文地理的世界版圖上尋寶覽勝,又似置身于作者筆下的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面對的是“這樣空間開闊、面積博大的建筑物”——確實,擁有開闊的視野、巨大的精神體積和熾熱的情感溫度是吳曉煜作品的特征所在。因此,我們閱讀時的心境是跟隨著作者筆下的景象和感悟而流動著的,是充滿了新奇和驚喜的。
在重點攻讀了吳曉煜先生的《中國煤炭碑刻》《華夏與海國游記》等幾本書之后,我感觸到這樣一個寫作者的形象:他是專業的煤炭行業管理者,也是專注的煤炭人文地理學者;他是自在的旅行者,也是自信的文化傳播者;他是憂思深廣的思想者,也是滿肚熱腸的對話者。他的作品看似龐博,但閃現著一條主線,就是執著地尋覓散落于喧囂塵世間的人文薪火。
說他是專業的煤炭行業管理者,也是專注的煤炭人文地理學者,是指他長期在煤礦工作,后又走上國家煤炭行業管理的領導崗位,制定了一些重要的煤炭行業法規,并且在工作之余悉心調查研究、搜集資料,寫出了《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煤史鉤沉》《名人與煤炭》《中國煤炭史志資料鉤沉》《礦業史事雜俎》《中國古代詠煤詩》《中國煤炭碑刻》等煤炭史志方面的人文讀本,一改煤炭行業沉寂幽暗的形象標識,賦予煤炭行業濃厚而鮮活的人文氣息。這些作品堪稱一盞盞照亮煤炭行業歷史巷道的寶貴的礦燈。而在此背后,是作者長期以來不辭辛苦的勞作,比如為尋找煤炭碑刻,他踏訪偏遠的村莊,乃至在烈日下在山上工作很長時間。他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潛心搜集資料的能力是完成這些作品的基礎。
說他是自在的旅行者,也是自信的文化傳播者,是指他寧愿選擇自費的自由的個人旅行而不是有組織的參觀。他的作品更是從詩、碑、筆、竹以及山水、飲食等人文符號入手,傳播中華文化,闡釋人格與操守。如《華夏與海國游記》中的《揚州個園看竹》《湖州茶文化》《紹興沈園談陸游唐琬之愛情》等篇。再比如,他寫到的吃鎮江蟹黃湯包的“嘴上功夫”(為防燙,需先開窗、后喝湯、三吃光)、揚州冶春花園茶社的冶春蒸餃、京城老字號“砂鍋居”等飲食文化都令人著迷。作者還細心留意了海外現代文明的細節,向我們做了精彩的介紹,如應當向日本“勉強”(日語中的“勉強”意指學習)的地方——方便的火車交通和體貼的車廂設計(車門邊的“非常席”、暖和的座位、上下車沒有令人討厭的臺階),以及新西蘭國境內的“綠”和交通管理之“嚴”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吳曉煜作品中還有一種非常可貴可敬的品質,那就是憂思深廣又滿肚熱腸。他的目光總是穿過高聳的樓宇和繁華的街市看到低矮的屋舍和尋常百姓。他是一位心系民生的知識分子。鄭板橋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是貫穿他各類作品的情感基點和思想基礎。即便在《中國煤炭碑刻》中,你也能通過《字字泣血的清理煤窯碑》《清代死難礦工墓志銘》《知縣董作棟清理煤窯碑記》等短篇文字強烈感受到這一點。同時,他的游記里也隨處可見類似小貼士的介紹,讀來令人舒心。
吳曉煜的游記不是停留在對客觀景物的靜態書寫上,不是堆砌資料、詞藻華麗卻言之無物,而是錄下“我”的觀察和感悟,這使得作品具有真切感和感染力。他的文字非常直率,用他本人的話說是“直抒己見、直奔主題”。我倒是建議他在適當的地方也添些“曲筆”和“閑筆”,那樣也許會使文字增加醇厚蘊藉之美——類似在《華夏與海國游記》中的《在飛機上讀云》寫出“云的峭壁”的那段文字:“云像白色的充滿積雪的懸崖峭壁,飛機貼著這云的峭壁,小心翼翼地掠過”,還有寫好望角都是向一邊斜長著的樹木,都令人難忘。總之,在吳曉煜先生的作品研討會上,我同樣要表達的是一份對他的敬佩之情。
(呂先富,《文藝報》副總編輯、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