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紹興“小百花”又來申城。
此次,該團以“走進世博#8226;城市情緣”為主題,在上海舉辦了頗有規模的演出周,“三朵梅花”領銜,五代演員云集,向世博會獻上了6臺精彩紛呈的劇目。
說起“上海情緣”,是指上海既為紹興“小百花”起飛之地、品牌鑄造之地,也為吳鳳花、陳飛、吳素英成名之地,“小百花“與上海這座城市確有緣分。
當初,作為一個縣級劇團,紹興“小百花”主要面向農村市場,一年之內在農村的演出場次占到所有演出場次的70%至80%。雖然生存毫無問題,但“小百花”并未止步于“草臺”,她們在“創一流劇團”的目標下,敢于闖進城市,在上海大都市的舞臺上錘打自己的品牌。
上海向有演出“大碼頭”之稱,各地劇團無不想在這里一試身手,以取得認可、抬高身價、擴大影響。由各地政府資助的劇團,可以高高興興來上海參加節會或評獎演出,而一般的商演卻讓眾多劇團望而生畏,它們想來上海而不能來、不敢來——因為,這可能是一場賠本買賣。就算是“賠錢賺吆喝”,也只能偶而為之,何況一些劇團的演出雖在上海一炮打響,但以后就難見其蹤影了。
然而,紹興“小百花”每年都要來滬進行商業演出,二十多年從未中斷。這種情況,不僅在浙江省是一枝獨秀,就算在全國院團中也是少見的。紹興“小百花”到底依靠什么做到這一點的呢?就是靠百折不撓地堅持市場歷練,勇于打拼,敢于競爭。
早在建團之初,紹興“小百花”就瞄準了上海。1986年劇團剛組建時,便在申城登場,這支青澀稚嫩的隊伍,以青春朝氣與“文武兼備”的藝術特點讓申城觀眾刮目相看。袁雪芬看了她們的演出不禁稱贊:“草窩飛出了金鳳凰。”此后每有新戲,紹興“小百花”總是拿到上海來演,接受市場檢驗。當然,進入上海的最初幾年,劇團的收入偏低,然而即使是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她們也沒有退卻。為了節省開支,演職員們不住旅館,自帶鋪蓋睡在后臺;還帶上做飯師傅自開伙倉。正是因為飽嘗艱辛,劇團才能在市場上一步步站穩腳跟,打出一片天地。上海的眾多劇場——共舞臺、天蟾逸夫、瑞金、南市、宛平、蘭罄、美琪、楊浦、藝海………無一不留下紹興“小百花”的足跡。由于劇團在上海越來越有人氣,票房收入也逐年提高。2009年,該團的《李慧娘》在天蟾逸夫的兩場演出,票房甚至達到了17萬元之多。
現下,仍有不少劇團視市場為畏途,在“不演不賠,多演多賠”的困境中難以自拔。然而此時,紹興“小百花”己是“柳暗花明”,市場向好。
滬上演出商許霈霖長期承接該團的演出,他對紹興“小百花”走過的歷程充滿感慨。他說紹興“小百花”1992年攜《陸文龍》》一劇來滬演出,該劇在共舞臺連演18場,盛況空前;但有誰知道,這十多場戲票的銷售全靠 “跑票”跑出來的,其中甘苦令人記憶深刻。十年過去,如今,許霈霖再也不用為紹興“小百花”去當“跑街先生”了,因為它對上海觀眾己經頗具號召力,完全不必擔心票房問題。現在有不少劇團來滬演出生怕虧本,要求演出商采取“包費用”的辦法,這樣可以“旱澇保收”,不擔風險;而紹興“小百花”卻走出了“包場費”的慣例,很有底氣地接受“拆賬分成”,硬碰硬、實打實地從市場掙錢。因此,許霈霖對紹興“小百花”情有獨鐘,早在四五年前就為它第一個開啟了“綠色通道”:“你們團要想什么時候來上海,就可以什么時候來!”
紹興“小百花”之所以如此看重上海這方地域,是有其原因的。長期以來,它一直以上海越劇為師,與這塊越劇重地血脈相連。吳鳳花、陳飛、吳素英等五位演員先后向滬上老一輩越劇表演藝術家拜師,得到了悉心培育;劇團上演的劇目中,有近10出大戲來自上海越劇院,成為叫好又叫座的保留劇目。在劇目、音樂、唱腔等方面較多受到上海越劇的影響,成為紹興“小百花”被上海觀眾熱捧的原因之一。
上海,不僅有紹興“小百花”摯愛的諸多恩師,更是鍛造劇團品牌、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平臺。從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到星期戲曲廣播會,從江浙滬電視大獎賽到“越女爭鋒”青年越劇演員電視挑戰賽,紹興“小百花”從不缺席,頻頻亮相。劇團有4位演員舉辦了“東方戲劇之星”專場,是在上海舉辦演員專場最多的外地院團之一。對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紹興“小百花”也曾連續三次申報,雖都無功而返,卻依然鍥而不舍,最后終于夢圓——吳鳳花摘取了“白玉蘭”主角獎,其他兩名演員獲得提名獎。春花秋月,年復一年,紹興“小百花”還借助上海一方舞臺力推劇目,鍛煉人才,增長實力,展現風采,極大提升了影響力,被海外演出機構頻頻慕名邀請,先后多次赴新加坡、泰國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演出,播譽遐邇。這羽草窩里飛出的“金鳳凰”,真是出落得分外靚麗。
然而,紹興“小百花”深深懂得,要在市場打得響,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演員。因此,它既重市場,也瞄“賽場”,傾注全力為三位臺柱演員在各項賽事上摘金奪銀。就以“爭梅”來說,在吳鳳花率先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后,劇團又為陳飛和吳素英的“爭梅”調集精兵強將,創排為她們量身定做的劇目,全團上下為此齊心協力,積極保障。但陳飛的“爭梅”可謂一波三折。她在2003年準備了-臺個人表演專場申報“梅花獎”,但就在她即將赴京之前,有一次排練從高臺上翻下,不慎造成左足三根趾骨粉碎性骨折,眼看和全團付出的艱辛頃刻付之東流。但是,劇團與同事們沒有言棄,他們對陳飛說:“你的事就是團里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我們明年再來!”
賽場爭鋒,為的是市場紅火。目前,擁有“三朵梅”的紹興小百花身價不菲,市場含金量當然也非昔日可比。
市場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觀眾的問題。紹興“小百花”始終與觀眾息息相通,非常親近。劇團每次來滬演出之前,都很注重與觀眾的互動,她們或走進大學校園與學生對話,或下社區同市民聯誼。往往在新戲彩排之時,劇團都要熱情邀請上海觀眾專程去紹興觀摩,傾聽“座上賓”的意見反饋。劇團以觀眾為大,觀眾自然對劇團愛意彌深,集結起-批既有“阿姨級”又有“妹妹式”的鐵桿粉絲。長此以往,紹興“小百花”對觀眾產生了巨大的磁場效應,在地處柯橋的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劇場里,不時可以看到那些自掏腰包、結幫成群來看戲探班的外地觀眾。據說劇團在二十周年團慶時,上海有一幫戲迷饒有興致地包了車子趕去為劇團慶祝。誰擁有觀眾,誰就贏得市場,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硬道理。
受惠于都市,得益于市場,這是紹興“小百花”成長和發展的一條清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