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京劇院青年女琴師周曉銘拜師武正豪,筆者有幸參加了拜師儀式,欣喜之余,生出一個想法——武正豪在楊(寶忠)派琴藝上的造詣,何以如此出色?其中原因,除了他功底扎實、技藝高超外,更為關鍵的是他的藝術源于兩位藝術大家。一者,是作為琴師的楊寶忠;一者,是作為演員的楊寶森。筆者認為,武正豪是一身融二人之勝,別有洞天。 武正豪早年入上海戲曲學校學藝工老生,即傾慕楊寶森的演唱藝術。后因嗓敗,改習操琴,又以楊寶忠的琴操之術為依歸,始而走上形成“雙楊之勝”的道路,并終而結出“雙楊之勝”的碩果。 為什么武正豪能形成“雙楊之勝”的格局?概括來講,就在于他的玩意兒既不同于單純學習楊寶森演唱藝術的演員,又有異于僅僅學習楊寶忠演奏藝術的琴師。他兼取唱功、琴藝二者,自然就不同尋常。也就是說,在琴師中,與同行相比,演員出身的武正豪因有了楊寶森派(演唱)之修養,便足以勝出缺乏演唱質素的琴師而形成特有的優勢;就演員來衡量,武正豪又因有了楊寶忠派(操琴)之造詣,又高出不擅琴藝的演員。有了這兩者,這就使他的藝術有了雙重優勢、雙重價值。 于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副情景——因為是琴師,武正豪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楊寶森”了;因為有演員的功底,武正豪又不是一個單純的“楊寶忠”了。武正豪正是兼而取之,才有了兩者的包容,從而使得他的楊(寶忠)派操琴藝術呈現出廣博、精深的境界。 至于這個“雙楊之勝”的內涵是什么,則有待專家論證,在此就不是我這篇小文所能“攬勝”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