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刀勢畫
陜西寶雞地區的剪紙名聞遐邇,據稱是中國剪紙藝術的發源地。
寶雞剪紙有三種。一種叫“復制剪”,就是依葫蘆畫瓢,復制原來的花樣。另一種叫“規則剪”,如結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種是“創作剪”,完全出自藝人的自創,隨心所欲,一蹴而就,為剪紙藝術中的最高鏡界。
“創作剪”技藝最深的,要數寶雞市金臺區的王衛東先生。本來,王衛東只不過是一名不見經傳的小藝人,他的成名,完全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早在1200多年前,剪紙由中國傳入日本,經藝術改良之后很快成為日本高雅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宮田雅之的人。此人通過“刀勢”表現思想哲學和藝術美學,作品被世人稱之為“刀勢畫”。其畫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勢之美,冷峻之美,心靈之美多層美感。刀勢在紙上所產生的線條配以艷麗的色彩,交相輝映之中,給人一種極大的感染力。
2007年秋,宮田雅之的夫人龍愁秀帶著兒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來中國游玩,住在西安。當地媒體問起了中日剪紙藝術的話題時,宮田夫人說:“中國的剪紙藝術還缺少足夠的美術素養和繪畫基礎,只局限于裝飾作用,所以中國的剪紙只能像土特產一樣批量銷售,卻登不上大雅之堂……”
王衛東先生是一個強烈的愛國主義者,當他聽到那些話之后,臉紅得發燙,立刻招呼弟子趕往西安。
到了省城,宮田夫人漢語不錯,和王先生一交談,知道了自已言語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來給王先生鞠躬致歉。王先生忙起身還禮,說:“我接受你的道歉。可我這次來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想見識一下您丈夫的‘刀勢畫’。明天上午九時,在西安美術館咱們現場交流一下,也算為兩國剪紙藝術做點事吧。”
宮田夫人略作思索,欣然接受了王先生的請求。
第二天九時剛到,宮田夫人如約而至。
準備事宜早就安排妥當,一陣客套之后,比賽正式開始。
那宮田弟子看起來才三十多歲,卻技藝了得,40分鐘后作品已然完成,懸掛于展廳顯要位置。
那是宮田雅之代表作《白樺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將七彩玻璃紙刻貼出惟妙惟肖的白樺樹、月亮、山峰、氤氳、湖水、鳥兒。既有油畫的細膩,中國水墨畫的詩意,又兼有日本版畫的冷峻內斂。既有東方的禪宗悟道,西方的哲學意味,又體現著一種特有的傷感之美。在玻璃裝裱鏡的反射下,畫面亦真亦幻,將日本風景名勝白樺湖的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那樹,那山,那水就像佇在眾人眼前,流在眾人腳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完美無遐意境深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身曠神怡立體的美妙感覺。
眾人看呆了,伸長了脖子,大睜著雙眼,只見得照相機的鎂光燈“唰唰”地閃爍。有人情不自禁大喊:“太美了,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品。”
一時贊嘆聲不斷,人人驚呼!
宮田弟子作品一完成,眾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王先生那里。
王先生早已進入忘我境界,揮剪如飛。時而如走蛇道空靈詭異,時而如蜻蜓點水飄逸輕靈。手臂運作間,紙屑揚揚灑下。少頃,額頭滲出細汗。
良久,王先生手臂停了下來,抬起頭鄭重凝視墻上高高懸掛的《白樺湖四季》。稍頃,只見王先生劃破長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鮮血“撲”地噴出,人慢慢倒地。
眾人驚呆了!
王先生被送往醫院之后,那幅帶血剪紙作品靜靜躺在案上,揪著眾人的心。作品上有運動健將,有老百姓,有高樓大夏,也有飛駛的汽車。看到最后,眾人不禁驚呼,這哪里是什么剪紙,分明是活生生的“北京奧運圖”。那磅礴宏大的氣勢,絲絲入扣的表現手法,惟妙惟肖的造型,和諧而又充滿陽光的氣氛,把人們已然帶到了令人神往的2008奧動會。
人們正贊嘆間,只見王先生的幾名弟子紅著眼睛返了回來。數米長的剪紙在幾個人手中被慢慢撕開。霎時,剪紙變成了對稱的兩幅作品。一種團結、激進的氛圍又躍然紙上。
這時,突然有人喊道:“剪紙上有字。”
眾人這才注意到,在錯綜復雜的剪紙線條中,隱藏著若大的兩個字“思進”。字顯得莊嚴肅靜。幾名弟子把對稱的兩幅剪紙輕輕移到了屋外。秋風徐徐吹動下奇跡出現了,只見剪紙上薄薄人兒車兒飛快嘩嘩地動。或疾跑、或跳躍。風停時,人兒車兒馬兒趨于平靜,“思進”二字又顯示出來。
眾人瞪大了雙眼,只差點鉆進剪紙中去。
但讓人們驚訝的卻遠不止這些!
那場大賽之后,竟傳來王先生在西安去逝的消息。更讓人們想不到的是,龍愁秀率弟子和兒女,按照中國禮儀為王先生披麻帶孝守靈三天,哭得跟淚人似的。
秦腔·旦凈反串
民國10年,隴州出了一個名叫張鐵生的秦腔神童。其唱腔聲威奪人,慷慨激越,形神兼備,最善飾演雄偉彪悍,匡扶正義人物,每逢演出必好評如潮。
鐵生小的時候每天清晨去私塾,路過一個叫紙房巷的地方時,就聽到一家院子里有個女孩子在唱《紅樓夢》節子戲。小鐵生每天上學時都聽一聽,一年下來,竟然發現自已技藝提高不少,遂對大墻內神秘童音充滿遐想。
這一年在隴州城熱鬧非凡的廟會上,小鐵生胸前掛著桐木香煙盒,在人群中穿梭叫賣的時候,看到戲臺上有一個小小的“林黛玉”在唱。因為那唱腔小鐵生早熟爛于心,他一下就聽出是紙房巷那個小女孩。
演出一完,小鐵生就大著膽子跑到后臺找那女孩。小女孩叫李香梅,長得唇紅齒白,秀眉大眼,聽說了小鐵生的名字之后,又好奇又高興。
小鐵生后來才知道李香梅家祖上為前清御腔,隴州大戶,到了小香梅她娘這一代仍是技藝非凡。
李家十分喜歡張鐵生,收他為弟子。在嚴師指點下,兩人技藝日益精進,開始同臺演出,慢慢唱紅了寶雞、平涼、天水等周邊地區。兩人的成功,除勤奮聰慧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人的珠聯璧合,相互應襯。小鐵生自小家境貧寒,除自身特點之外,演唱時竟有成人的滄桑感。最拿手的是《鍘美案》、《岳飛傳》等正義悲狀戲目。李香梅唱腔甜潤,音韻清亮如林間百靈,舉手投足功底扎實,把一個個人物演得活靈活現。但李香梅有一弱點,她演《孟姜女》、《代玉葬花》、《百寶箱》之類的苦戲時往往入戲不深,情感不足。行內人士認為,其實李香梅天賦絲毫不在張鐵生之下,只是自小生活寬裕,少有磨難。演苦戲,自然少有精彩。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好幾年,十七歲的張鐵生考入當時的北京國立清華大學。因成績優異,四年后被保送到美國深造。張鐵生出國后,學習之余想念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想著李香梅的一笑一靨。逢中國重大節日之時,就找一個偏僻地方唱家鄉的秦腔,禁不住滿臉淚水。
讓張鐵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走后第二年隴州全境幾乎絕收。一年后又遭遇了罕見大旱災。民國二十一年,隴州等縣區又遭受大風襲擊,黑霜殺麥,冰雹突降,還發生了水災。當年六月以后,發生了“霍亂”瘟疫。當時有段順口溜:李四早上埋張三,中午李四升了天。劉二王五去送葬,黃昏雙赴鬼門關。
張鐵生遠在美國,自然沒法知道這些消息。六年后他完成學業回到隴州城,當他知道這幾年空前災難之后暗暗心驚,又聽說李香梅早已嫁人時一頭栽倒,病好之后人開始有點瘋癲。
一介儒生孤寂寞落,讓小城人咳聲嘆氣。
卻不想幾年后,李香梅丈夫在一次生意途中被國軍抓了壯丁,死在戰場上。
得到消息那天,李香梅一家哭得好不凄慘。張鐵生卻哈哈大笑,過幾日,病竟好了。又梅開二度,重新唱起了自已喜愛的秦腔。
張鐵生被縣府委以重任之后,對李香梅那份情始終不渝。又往后走了十多年,李香梅的兒女都各自成家立業之后,她才給張鐵生開了口。
那次是在一臺大戲之后。
聽說張鐵生、李香梅要重出江湖,隴州城萬人空巷。
臺上場面一響,張鐵生就登場了。一張口唱腔仍是字正腔圓,剛烈高亢,功架威武優美,氣勢磅礴。一出《兩狼山》讓臺下大飽耳福。
接下來,是李香梅的《孟姜女》。唱腔雖已少了少女時代的甜潤清亮,但演技卻是寶刀不老。巧妙的利用拭淚、聳肩、低首動作,把個孟姜女千里尋夫哭長城的場景活生生搬到了戲臺上。想起自已的相思之苦,“霍亂”之苦,喪親之苦,李香梅已是淚隨聲下,雙目昏翳,不能自己。
臺下早有人潮了雙眼。
兩人唱完,臺下呼聲、掌聲不斷。兩人小憩之后繼續演出。
這次,是張鐵生和李香梅聯袂演出的《殺廟》。無論是演員的唱腔,還是琴師的樂奏,都使整個舞臺上充滿了悲劇的氣氛。秦香蓮抱著兩個淚水漣漣的孩子跪下又大哭,講她如何辛苦供陳世美讀書,如何賣掉頭發湊夫君趕考的盤纏、葬陳的爹娘,如何千辛萬苦帶一雙兒女千里尋夫。悲悲切切,好不凄慘。殺手韓奇眉頭緊蹙,好不為難。一會兒捋須,一會摟袖。手中的刀是舉起又放下,放下又舉起,表演間唱詞凄切悲絕,通過手、眼、身、步等造型技藝,將猶豫、矛盾、痛苦的內心在小小舞臺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待演到韓奇自刎,秦香蓮撲身大哭之際,琴樂悲傷,孩音哭啼,臺下已是哭聲一片。
畢了,秦香蓮缷裝謝幕時,眾人才發現竟然是張鐵生。在眾人瘋狂的掌聲中,扮演韓奇的李香梅也登臺致謝。
據當時隴州行內人士評論,那是兩人一生唱得最好的一出戲。尤其是第二場的男女反串更是前無古人,而這樣的藝術境界,很可能來緣于一種切入心肌的情感積蘊,那就是對心上人刻骨銘心的朝思幕想,魂牽夢繞。
面皮·宮庭秘方
“一口香”生意正紅火的時候,楊八決定讓小青去讀書。小青那天流了一晚上的眼淚。
走的前一天晚上,小青在廚房待了好長時間。出來的時候,給楊八恭恭敬敬端來一盤面條一樣亮晶晶的東西,說:“哥哥嘗一下這個。”
楊八看看小青,夾一口放在嘴里慢慢嚼。好一會兒,興奮地說:“太好了。這是什么東西?”
小青說:“叫搟面皮。”
楊八說:“好一個搟面皮。入口異香悠長,越嚼越筋道。”
小青說:“這種搟面皮可是清朝慈禧太后吃的。
慈禧皇宮里的東西吃膩了,就罵御膳房無能。有個叫陳天的人突發奇想,大著膽子做了這樣的一盤搟面皮。慈禧一嘗,好吃,立刻賞陳天黃金千兩。但是后來有人揭發了陳天做搟面皮的秘密,陳天被凌遲處死,非常凄慘。
做這種搟面皮時,面粉與清水沿同一方向和成面團之后,另換清水繼續輕揉,直到洗出搟面皮的附帶品面筋。然后沉淀洗面筋的面水,倒掉上層清水,在沉淀好的面糊中加入適量發酵粉,攪勻后放置溫暖處發酵十小時以上。這時面水成微酸的面糊,立刻把面糊放上蒸籠蒸到半軟不沾手時出籠,快速搟開,搟面皮就成了。作料中辣子最為關鍵。辣椒文火翻炒,直到辣味和香味散發、辣子鮮紅發亮時碾成辣椒面,放入瓷制的辣椒罐中,加入少量鹽和五香粉攪勻。青油加熱放到不冒油煙時,分三次倒入辣椒罐,滴入香醋少許,馬上攪動辣椒。這時候會看到辣椒再次沸騰,一股香氣騰起。這叫‘激香’。之后又加入少量白糖,這叫‘潤色’。經過這兩道工序后的油潑辣子紅潤厚重粘稠,香味撲鼻。”
楊八聽呆了!
小青又接著說:“那個陳天是我家先祖。當年爺爺教我爸爸做搟面皮的時候,我偷偷學會了。我就要走了,今晚我把‘搟面皮’的制作方法教給哥哥。哥哥經營有方,一定可以成功的。”
楊八一聽百般拒絕,但最終還是沒有拗過妹妹。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直到兩個月后,楊八才在店里推出了搟面皮。雖然很受食客青睞,但他每天卻只賣十盤,一人只賣一份。規矩一出市場嘩然,食客頗有微詞。
楊八對別人的議論絲毫不理會。一有時間,就在操作間里搗鼓。
一晃就是幾年。
小青大學畢業去了美國留學之后,楊八對搟面皮的研究已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因搟面皮詭異的經營方式,終于招來了麻煩。
一個夏日。近十二點,店里風風火火闖進一位年輕人對楊八大喊:“我要四盤搟面皮,帶走。”
楊八說:“小老弟。我的規矩你是知道的。我確實有難言之隱,請你多多理解。”
年輕人說:“也請楊老板理解一下我。人家幾千公里來我家做客,想嘗嘗你的搟面皮。可你只賣一碗,讓我怎么回去。再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可以改改呀。”
“不行,這規矩不能改。”
年輕人急了,大喊:“楊老板,開始時是你的臊子面不能喝湯,弄得神神秘秘。現在,你又來個搟面皮一人只賣一盤。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生意人。我看你是讓搟面皮弄神經了。你這樣做是欺我隴州無人,你這搟面皮是不是有問題……”
“嘭”,年輕人還沒說完,已被楊八一拳打翻在地。
楊八雙眼冒火緊握拳頭,高聲大喝:“我的搟面皮就是這么個賣法,誰也無權干涉。這幾年來我不停研究,就是想把搟面皮做得更好。我楊八問心無愧。有誰胡說,就請法庭上見。”
楊八似乎很受那件事的刺激,以往那個遇事穩重成熟的楊八不見了,開始變得喜怒無常,急躁。
妻子忍不住把電話打到了美國。
小青回來那天,楊八正病倒在床。不到四十歲的人卻干瘦如柴,以往的精氣神蕩然無存。
小青看到楊八忍不住哭起來,說:“我明明知道哥哥好學而又善良,卻把辣子作料的秘密告訴了你。當年,先祖懷疑罌粟粉有毒,但他為了創出一種新食品讓慈禧開心,就偷偷在辣子中放了很少一點,是想弄出搟面皮辣子的異香。沒想到慘遭滅門之災。現在,罌粟又把哥哥折磨成這樣。是妹妹對不起你呀。”
楊八忍不住流出眼淚,說:“搟面皮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小吃。這些年我一直不停奔走。我幾乎找遍了中國所有的專家,也沒研制出罌粟的替代品。我決定放棄搟面皮,讓它自生自滅吧!”
小青擦干眼淚,拿出一份檔案說:“哥哥,你先別急。看看這個。這是美國專家做的權威鑒定。也算對先祖的一個交待吧。”
那是一份英語化驗報告,后面附有詳細的漢語翻譯。
在最后一頁,楊八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不超過0.02%的罌粟粉可用于食用,對身體沒有副作用。
楊八看得仔細,突然一口鮮血噴在了床單上。
責任編輯 裴秋秋
作者簡介:
王斌,男,1971年生,陜西隴縣人。發表、轉載作品多篇。作品曾入選冰心兒童圖書獎;《孝子》進入2007年全國微型小說新秀大賽60強。《我是養路工人》獲第七屆全國微型小說評選二等獎。現供職于寶雞公路局隴縣公路管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