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原則”,即“書是為了利用的、書是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給讀者所有的書、節約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發展著的有機整體”,這些原則體現一種人文精神,即“讀者至上”的思想,彰顯了現代圖書館一切從讀者出發、一切工作服務于讀者、為一切讀者服務的理念和特征。圖書館的全部工作價值都要通過服務這個環節來實現,優質服務可以激發讀者的求知欲望和滿意度,圖書館應將“讀者至上”貫穿于全部工作環節,才會使人文精神建設富有成效。
一、圖書館人文精神的涵義
1、 圖書館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即人文主義精神,提倡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存在價值,主張尊重個人生存權利及發展機會。圖書館的人文精神是指圖書館在整個運行過程中所蘊含的承認、尊重和實現人的價值的精神,是一種具體化了的人文精神。它強調在圖書館工作實踐的過程中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以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體現人文關懷,以創造美與和諧作為圖書館活動的宗旨。這里的人,既包括作為圖書館服務主體的人——圖書館員,也包括圖書館服務的對象——讀者。圖書館是人們發展和完善自我,發掘自我價值、培養思想的重要場所、成為人文主義者所大力提倡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以人為本的內涵就是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的社會環境。和諧社會需要全民共同參與、共同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塑造高素質的社會公民,構建學習型社會,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新時期大力開展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是至關重要的。
3、人文精神與以人為本的關系
人文精神與以人為本從內涵上是統一的,人文精神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包含了人文精神。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服務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是以實現人的價值為目標,圖書館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實現圖書館人文精神的保障。
4、社會的進步要求發揚人文精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的自我意識的顯著提高,人們的社會進化觀已經從致力于物的發展逐漸過渡到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強調人的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社會的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首要條件,社會進步應以提高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人獲得自由為體現。因此,現代圖書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人文精神乃是整個社會進步潮流對它的要求。
二、圖書館服務中人文精神的體現
1、 知識信息的全面性體現人文精神
知識信息的全面性位于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之首,是滿足讀者對文獻資料需要的前提,是做好讀者工作的保證。因此,采訪工作應體現阮氏“書是為了利用的”原則。這是因為:第一,圖書館是收集、整理、保管、傳播和利用文獻資料,為政治、經濟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采訪—文獻加工—利用是一切圖書館的共性,所以采訪工作與文獻利用有著必要的聯系。第二,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是以利用為主要目的的開放式的公益事業,與傳統意義上的以收藏為主的“藏書樓”有著根本的區別,也與只為少數人服務的封閉式圖書館有著本質區別。可見,圖書館的發展要求采訪工作遵循“書是為了利用的”原則。第三,采訪工作應根據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情況制定,這些情況又是通過讀者的閱讀需求反映出來的,而圖書館的讀者一般為該地區的基本固定成員,他們的閱讀需求受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影響。圖書館要按照讀者的需求組織文獻資源,所有圖書館任務、方針本身就包含了“文獻是為利用的”原則。
2、文獻布局體現人文精神
文獻布局是文獻組織的重要環節,它是將文獻區分為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系統,建立各種功能的文獻庫,為每種文獻確立合理的存放位置,以便保存和利用。它的合理程度,直接影響著館藏的有效利用。因此,文獻布局應立足于方便讀者,實現阮氏“給讀者所有的書”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文獻布局一般以用途和使用方式作為一級標示,劃分為外借書庫、閱覽書庫、參考書庫等。再進一步或按學科、或按語種、或按載體形式劃分。這種不分藏書新舊、不考慮利用率高低的劃分標示,會使藏書分散,不利于讀者利用。為了使文獻布局符合現代圖書館發展的要求,必須對傳統的布局進行改進。以筆者之見,藏書布局應結合我國圖書館的特點,采用三線典藏制的布局體制,以便“給讀者所有的書”。所謂三線典藏制,就是按照文獻資料利用率的高低及新舊程度,結合服務方式方法,將藏書依次劃分為三個層次,組成一、二、三線書庫的布局體制。一線為開架書庫,收藏流通量最大的、多數為新近出版的文獻資料,便于業余欣賞型和學習提高型讀者利用;二線為半開架借閱的輔助書庫,收藏參考性較強、利用率較高的書刊;三線為基本書庫,即典藏書庫,收藏供內部查考的文獻。二、三線書庫供學習提高型、專業研究型讀者利用。采用三線典藏制不僅有利于各類型讀者利用,而且有利于文獻長期有效保存,最終實現“給讀者所有的書”。
3、完善圖書館基礎設施體現人文精神
圖書館要立足社會、服務全民,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引導全民終身學習,推動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從而為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積蓄能量。完善圖書館基礎設施和圖書館區域間的合理布局,使人們有書可讀、有書能讀,體現了阮氏“書是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原則。
在我國,圖書館及其知識資源布局極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于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集中在大中城市,而老、少、邊地區和廣大農村知識資源的擁有量極低,大多數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最堪憂的是圖書館舍缺乏,科學知識貧乏,信息流通閉塞,要消除貧困,最根本的是教育扶貧和科技扶貧。解決圖書館及其知識資源在老、少、邊地區保障能力較低的問題,一是要加大這些地區的經費投入,加強圖書館的整體建設和館內設施設備的建設。二是建立圖書館及其知識資源的保障機制,研究老、少、邊地區圖書館圖書保障、人才保障、經費保障等措施。三是建立流動圖書館(站),開展圖書下鄉活動,加強對基層的服務。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充分利網絡信息技術提升圖書保障基層的能力,電子書庫的開發和利用,使老、少、邊地區能共享東部地區、大中城市優勢的圖書館和其知識資源。為全面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為和諧社會打造優良的文化環境。
4、館員隊伍的培養體現人文精神
圖書館的全部工作價值是通過館員的服務體現出來的,因而加強館員隊伍培養,對于提升服務水平至關重要。館員是實施服務的使者,是實現人文精神的主體,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開發信息的能力以及計算機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具有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境界和奉獻精神,針對不同讀者傳達不同的信息,實現個性化服務。一是用圖書館管理制度規范館員的行為、舉止、服務程序、職業道德準則,使人文關懷成為圖書館員工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二是定期對館員進行禮儀、服飾、語言、態度、行為等方面的培訓學習,加強館員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服務水平;三是樹立館員無私的愛國、愛館、愛人、愛工作的精神,創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四是加強館員與讀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分析讀者的閱讀心理,挖掘讀者潛在的閱讀能力,縮小館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做讀者的良師益友。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想讀者所未想,盡力為讀者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這樣才能發揮圖書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三、在服務中拓展人文精神
1、用人理念
把人力放到一線服務,把專業人才放到第一線使用,職稱職務越高越要到一線服務,發揮職能作用,才能體現圖書館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2、尊重讀者
尊重讀者突出表現在文獻建設活動過程中的民主精神。圖書館要進什么樣的書,首先要得到選書委員會的同意。因此,圖書館專業館員分工負責與各系統、各專業保持良好的溝通,定期召開讀者座談會,傾聽讀者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專業動態、興趣愛好,制定每年圖書采購方案,然后提交采購。
3、開架借閱
實現開架借閱是體現“讀者至上”思想的關鍵,因為它是“節約讀者時間”的根本,允許讀者進入書庫直接在書架上自己挑選書刊,其特點是讀者與藏書直接接觸,讀者可以直接了解書刊內容,決定取舍,省去由館員取書的中間環節,充分節約讀者查找文獻的時間。
4、信任讀者
讀者應得到充分信任,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大學圖書館、專業圖書館,讀者都可以帶包入內,可以自由出入書庫。讀者除了可以運用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外,可自己帶手提電腦入內,設立還書收集箱,充分體現對讀者的信任。
5、方便讀者
圖書館的一切服務措施都要以方便讀者為宗旨。例如,網上操作,讀者可以不必到圖書館,可以在網上完成信息查詢、完成續借等工作;設立電子郵件自動催還業務。為了方便讀者在圖書館節假日休息期間還書,設立還書收集箱的做法,在浙江余姚圖書館早已開始,但鳳毛麟角。其次,增設自動借閱機,讀者可以通過自動借閱機完成圖書借閱、續借等工作,借閱完成后可消磁帶出館。完成借閱操作后,電腦會自動打印出清單,讓讀者帶走,清單上面列有條碼號、書名、時間、歸還日期等信息提示。
6、讀者教育多樣化
讀者可以自由取閱圖書館的宣傳資料,除了在服務臺置備各種各樣的宣傳資料和圖書館的活動信息外,每層樓都設宣傳資料取閱架,電梯內循環播放介紹圖書館、新書的專題資料,把讀者檢索教育、求職指南、圖書館服務指南都放在網上進行,經常開展免費講座、培訓。
7、讀者利益的照顧
圖書館應把最好的位置讓給讀者,以人為本,一切從讀者利益出發,為讀者著想。在香港、澳門所建的圖書館面朝大海,大玻璃幕墻,玻璃外面的風景很精彩,閱覽區大都設置玻璃墻;此外,有盲人導引線路,殘疾人員可搖著輪椅無障礙地進入圖書館,有專供坐輪椅的讀者上下樓梯的運行機械,圖書館與書庫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甚至大統一,電子閱覽、圖書閱覽、CD欣賞在一起,林立的書架、閱覽的桌椅、查詢的電腦、休閑的沙發同在一個空間中,真正體現方便讀者,集學習、休閑、娛樂于一體。
總之,現代圖書館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服務對象廣泛,是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興趣愛好的人組成的讀者群,對文獻的需求各不相同。第二,由于現代科學技術地飛速發展,書刊資料急劇膨脹,館藏文獻速增。將豐富的館藏為讀者所利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必須堅持“讀者至上”的指導原則,這是建立圖書館的根本指導思想,使圖書館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湯鴻業.淺談圖書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實踐與融合[J].貴圖刊,2009,(2).
[2] 張海卿.談數字化時代的圖書館人文精神[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
[3] 朱國萍.解讀面向大眾的圖書館關懷[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8,(4).
[4] 張英華,劉亞南.淺析圖書館的人文精神[A].第五次全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
[5]蔣建林.我國圖書館人文精神研究綜述[J].圖書館,2004,(1).
[6] 周進良,劉君君.未來圖書館是人文與技術的完美結合[J].圖書與情報,2003,(5).
[7] 康萬武.香港與內地圖書館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2,(3).
(作者簡介:劉春梅(1960-)女,陜西米脂人,青海省水利廳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