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我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在農村,這是我國現階段的重要國情。農村文化發展狀況如何,關系到廣大農民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商品的國際化。因此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農村群眾文化體系是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現狀
(一)文化事業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其他領域的發展
我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期,理論上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但不少基層干部為突出政績,或理解上的偏差,對文化工作的重視不夠,沒有擺到議事日程上來,致使文化建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就是其中一例,這種人為的作用,使文化建設近乎服從于經濟建設,從而間接導致農村文化建設步伐始終跟不上物質文明建設步伐。農村文化站存在有人無錢、有人無陣地、有陣地無設施,形同虛設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缺少文化活動經費,群眾文化活動難以長年正常開展。
隨著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部分干部認為
經濟才是硬指標,為了發展經濟、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不求長遠發展目標,看不到文化建設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看不到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和所創造出的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化站原有的陣地、設施不但每年得不到增建和維修,相反財政對文化站的資金投入還趕不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新的無錢添置,原有的因年久失修及人為的拆除,而出現了嚴重的萎縮和減少。農村只能靠拉企業贊助、搞校園文化、鎮里補助等形式來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但沒有固定的專項經費來保證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
(三)世俗消費有發展之勢。
農村世俗型文化消費指:“紅色消費”,婚事、生日大操大辦;“灰色消費”,請巫婆、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消費大量增加;“黃色消費”,看黃色書刊、圖片、淫穢電影錄像等丑惡現象有膨脹之勢;“白色消費”,用于殯葬儀式的費用越來越高。這些無形中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而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它的發展涉及到我國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前進的大問題。因此,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引導農民擺脫貧困,與時俱進,加快步伐奔小康,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職責,也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面對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要改變觀念,逐步培育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農村文化市場,建立起與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各類農村群眾文化活動。
二、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
(一)人才觀念是發展農村群眾文化的關鍵
人才,是新世紀繁榮農村群眾文化的根本。因為人才是生產力最活躍、最有價值的因素。農村群眾文化要抓住“建設新農村”的歷史機遇,實現發展目標,就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優勢。人才優勢是農村群眾文化的根本優勢,人才資源是人類資源中最寶貴和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源,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一切事物發展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掘和競爭。在二十一世紀,人才將成為比資金、物質更重要的戰略資本,所以在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建設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觀念。
用好、用足、用活現有的農村群眾文化隊伍。在現有的骨干隊伍中,無論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書法、群眾文化理論、文化產業經營,都具有相當強的業務素質,同時在一專上又能多能。他們有較強的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能力、群眾文化工作的協調能力,他們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奉獻出了不少心血,也展現出了他們卓越的才華。要大力表彰、宣傳在農村群眾文化戰線上有突出貢獻、敢于大膽創新的人才。改革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真正做到優秀人才、優秀貢獻、優秀收入,使其務展其才,才盡其用。
發掘、培養、引進農村群眾文化人才,是發展、繁榮山區群眾文化的關鍵。啟用一個能人,就能搞活一個活動項目;引進一個優秀人才,就能引進一個新的活動項目;聘用一個專業人才,就能創辦一個新的文化產業。因文化產業是高文化附加值的產業,其運作與經營更富于智慧與創意,更注意經營者的管理水平、理念和手段。經營者的個人素質和運作能力,在整個文化產業的營銷與活動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力量。有了人才,還要建立起完整的激勵機制和分配政策。要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文化產業經營者開拓創新的積極性。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更需挖掘、發現、培訓、造就一批懂業務、會管理、善經營、德才兼備的農村自己的群眾文化隊伍。只有人才上形成了強大的優勢,才能發展,繁榮農村群眾文化。
(二)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眾手托舉、聯手合作
基層文化建設是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要做好基層文化工作,設施是基礎,設施是開展文化工作的載體和基本條件。而目前由于鄉鎮財政收入對文化投資少、比例低,基礎設施陳舊、簡陋,服務手段落后,與當前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很不適應。因此,各級政府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所需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要切實加大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確保文化事業建設費的安排,向基層文化建設項目傾斜,保證有影響的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把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作為重點列入建設規劃,所需經費要列入地方財政預算。
基層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基層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走向“大文化”的過程,期待新元素的注入和新結構的建立;基層文化建設還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渴望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發揮基層文化建設多元主體性和交互主體性的作用,在政府的牽頭下,各有關部門聯手合作,創設基層文化建設的多平臺。引導鼓勵發展各類民辦(集體)文化設施的建設,群策群力,為基層文化筑巢、搭臺,讓老百姓唱戲。采取多體制、多方面、多渠道,群眾文化群眾辦、群眾文化為群眾的發展新思路。
(三)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基層文化活動內容
基層文化活動的內容要著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著眼于活躍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著眼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體現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營造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氛圍,這是群眾文化活動健康的思想保證,也是基層文化的理想目標和最佳狀態。
1、在豐富和創新基層文化活動內容方面,要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堅持專業與業余相結合的道路。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或有關單位)要經常組織專業藝術人員,深入基層,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導向性的、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對群眾文藝創作、表演等進行指導和輔導,以帶動群眾文化活動整體水平的提高,激發基層文化資源,變“文化下鄉”為“鄉下文化”。
2、利用重大節日舉辦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是推動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和提高農村文化活動層次的好舉措。通過活動,可以增進藝術水平的交流;通過活動,給廣大的民間藝人提供一個展示藝術才華的機會。特別是文化旅游資源比較發達的地區,通過活動還可以把民間文化藝術與旅游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
3、要改變基層文化工作單純提高文娛活動的做法。注意把先進性與廣泛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廣播、影視宣傳、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衛生知識、開展體育活動等有機地融入到基層文化工作之中。農村的基層文化活動還要與群眾的要求、利益、愿望和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他們多層次、多類型的文化需求和最緊迫的文化需求做出準確的判斷,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使他們不僅為了滿足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還能從中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獲得市場信息,熟悉法律常識,了解天下大事。
4、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要和政府、農業、科技、司法、學校、企業等部門密切聯系,相互配合,主動當好政府的參謀和助手,積極參與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和宣傳工作,利用各種陣地和文化設施舉辦科技講座、科普展覽、圖書閱覽、法律咨詢、致富信息、五好家庭評比活動,緊緊抓住農民群眾的興奮點,吸引他們廣泛的參與和支持。
總之,我們的基層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把先進性、廣泛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貫穿于活動之中,我們堅信未來的神州大地,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馬德良.尋求群眾文化服務經濟的結合點[J].今日浙江,2008(07).
[2]艾榮云.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群眾文化[J].科學大眾,2008(02).
[3]李賀順.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群眾文化的發展[J].科學大眾,2008(02).
[4]張憲光.談基層群眾文化的現狀與發展[J].今日科苑,2008(08).
[5]王秦生.繁榮群眾文化著力打造安全魂和諧曲發展韻[J].中國職工教育,2007(12).
(作者簡介:王曉麗(1973.4-)女,湖南雙峰人,大專,長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宮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