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由文化經營邁向經營文化、以“內容為王”來提升文化事業新形態的全球語境下,文化事業對一個地區所形成的“軟實力”及其發展前景,越來越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所看重。因而,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迅速建構海西州 “十二五”時期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為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事業主體,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出經由高科技和民族意味的文化符號包裝的文化產品,提升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文化競爭力和在全國文化互動語境中重構青海文化形象,在制定海西州 “十二五”文化發展戰略時把文化事業發展戰略提到適當高度,已到時不我待的緊急時刻。為此,須要明晰海西州發展文化事業的戰略意義及現狀。
一、海西州 “十二五”時期文化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文化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有限。文化事業發展資金來源的渠道應該是多方面的,如政府投入、社會各界的贊助及集資等,但是現在這些渠道的資金都是有限的:從政府投入上看,各級財政部門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但是可用資金仍然有限;從社會各界對文化事業的資助和集資來看,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及思想認識所限,對文化事業發展的贊助或資助也是極其有限的,而且是不穩定的,社會贊助和集資辦文化的氛圍和條件尚不具備。
2、文化事業發展不平衡,廣大農牧民不能很好地享受到城鄉統籌帶來的公共文化服務。
海西州大量公益設施集中在城區,城區多數社區都建有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健身苑等等;與此相比,農牧區文化設施陳舊簡陋,有些偏遠村社還是文化設施的“盲點”,作為農牧區文化主陣地的文化站、文化室大多存在重創建輕管理的問題,設施老化,設備陳舊,圖書破舊,報刊雜志數量少,對農牧民群眾缺乏吸引力。近年來,雖然實施了“農家書屋”這一文化工程,但是由于存在重創建輕管理的現象,加之受農牧民自身觀念與素質的影響,“農家書屋”圖書的使用率并不高。
3、文化人才匱乏
現有用人管理機制缺乏靈活性與有效的競爭激勵,不能提高文化工作者特別是文化能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用人機制不靈活,跨地區、跨行業的優秀人才流動滯緩,致使文化藝術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層次文化人才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推廣和市場運作乏力。
4、文化產業缺少優勢,既缺乏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傳媒集團,也缺乏原創性的文化產品和知名文化品牌,特色文化還存在著認識不清、挖掘不夠、開發不足、優勢不優、名牌不亮、品牌不響等突出問題。無論是“走出去”的,還是“請進來”的都太少。
二、海西州“十二五”時期文化事業大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文化事業的持續發展仍然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不但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投入,而且文化管理部門也要積極營造社會贊助或集資辦文化的氛圍和條件。
2、著力構建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城鄉文化事業發展。根據基層文化建設面臨的實際狀況,構建起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格局。一方面,加大對農牧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另一方面,加強農牧區基層文化建設,改變傳統文化劇目在城里沒人看、在鄉村看不到的局面。積極創作貼近群眾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積極推廣“文化服務進農家”、“送電影下鄉”、“送書下鄉”等活動,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拓寬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道路。同時,加強對現有文化資源的管理力度,如加強“農家書屋”的管理運行機制,每年有新的書刊更新配備, 切實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通過這些具體措施構建起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格局,切實改善農牧區群眾文化生活質量。
3、堅持以人為本,切實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關鍵在人才,要把培養人才作為文化建設的第一戰略,努力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加大海西州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高水平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現有文化人才的作用,制定特殊政策鼓勵其他地區文化人才到海西州工作;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用人激勵機制,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積極創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術、創作成果等要素參與分配和獎勵的辦法,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大力培養和引進復合型人才、各類文化專業人才;要通過委托、定向培養等多種渠道,輸送一批優秀苗子進行學習深造,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暢通人才“進出”渠道,建立有利于文藝人才流動的,“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新機制,允許文化事業單位根據工作和專業需要,實行自主用人。
4、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提高海西州特有的人文資源的文化藝術含量,實行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的政策。把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等行業結合起來,走一條聯合發展的民族特色文化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一村一品味、一街一特色、一社區一亮點”,積極開展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彰顯海西文化魅力。科學制定專項規劃,持續健康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精品建設。通過加快建立文化精品建設項目庫,精心包裝一批特色鮮明、優勢顯著、前景看好的文化產業項目,健全形成儲備一批、立項一批、推薦一批、實施一批的項目跟進機制,盡快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
(作者簡介:趙敬德(1966-)男,漢族,1982年參加工作,大專學歷,中級職稱。199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現在海西州群眾藝術館從事美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