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券商整合再進一步。
“上海證券最有可能的受讓方是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聯和投資)。”一位上海市金融官員近日對《財經》記者表示。上海聯和投資是上海市國資委歸口管理企業,其有望以控股股東的身份接手上海證券。
亦有一位參與談判的人士證實,“市政府也希望上海聯合投資這樣的公司接手上海證券。”
目前已經確定有意洽購上海證券的買家,除了上海聯合投資,還有兩家上海本地國資背景公司。此前,曾有數家機構與上海證券洽談股權轉讓事宜,一度沖在傳言風口浪尖的平安證券,已經淡出上海方面的“視野”。
上海證券股權的順利轉讓,意味著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國際集團)符合“一參一控”政策邁出重要一步。作為上海證券控股股東,上海國際集團旗下還控股或者參股申銀萬國、國泰君安、海際大和、中銀國際和愛建證券。
自2010年以來,上海國際集團券商整合一直伴隨著各方利益糾纏和博弈,進展較為緩慢。目前,上海國際集團的券商整合思路已逐漸清晰,其將留下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這兩家優質券商,與匯金公司完成這兩家券商的換股,上海證券、中銀國際等剩余四家券商股權將逐步完成剝離工作。
2010年年底前,上海國際集團處理好旗下券商“一參一控”問題,將為券商上市進一步掃清障礙。除此之外,上海證券將尋找單獨上市,愛建證券正在積極尋求與境外投行設立合資券商,以壯大投行業務,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
左右手互換
所謂證監會的“一參一控”政策,是指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
上海證券內部知情人士證實,“目前三家正在洽購上海證券的機構均為上海國資背景企業,上海聯和投資成為其控股股東的可能性最大。”
這更像是一個左手換右手的“游戲”,上海國資委不會輕易放棄這樣優質的資產,接近上海國際的券商人士坦言。上海證券在本地有較好的營業網點,有54家營業部。2007年受讓中富證券資產,經紀業務快速擴張。
上海證券成立于2001年5月,由上海財政證券公司和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證券總部合并成立,注冊資本26.1億元,上海國際集團和其子公司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6.7%和33.3%。
為解決上海國際集團“一參一控”難題,上海市政府指定上海市金融辦機構處負責此事,具體參與整合方案的設計和協調工作,并專門委派上海國資委官員負責此事,上海證券被列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券商之一。
自2008年以來,在上海證券接受詢價的過程中,曾有包括平安證券、國泰君安、東方證券和幾家本土實業公司共超過十家有意向買家,先后與上海證券洽談和報價,其中不乏報價更高的外地券商,平安證券也被認為是最激進、沖在最前面的“急行軍”。
最終,擁有上海國資背景的上海聯和投資有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市政府更有意本地公司接手上海證券。”一位參與談判工作的人士證實。
接近該談判的知情人士表示,在上海國資系統內部劃轉的方案相對操作性更強。“要解決‘一參一控’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換一個主體,上海國際集團是國有背景企業,上海有很多類似的企業,隨便找一個合適的主體,把上海市看做一個實際控制人,讓上海市其他企業來控股,本質就是左手換右手。”
上述知情人士進一步解釋稱,“如果上海市政府最終定了這個調,是哪家公司都無所謂,是國有背景就可以,內部系統里邊劃一下就行了。”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今年3月曾表示,要根據金融監管部門相關規定,對部分市屬金融國資進行調整。主要是結合證監會關于證券公司股東“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以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考慮,對市屬證券公司的地方國有股權進行優化。
上海證券內部人士證實,目前上海聯和投資受讓上海證券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排除發生變數。據該人士掌握的最新信息,目前另有兩家上海國資背景的公司也在同步洽購上海證券,市政府已經為上海聯和投資做好“備胎”,一旦上海聯和投資接手方案流產,另外兩家企業將隨時 “替補”登場。
平安將出局
上海某券商高管表示,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尋求最優的解決方案,力爭將本土國資的利益最大化。
所謂“最大化”,首先是資金最大化,即如果外地券商收購上海證券,出價必然要相對較高;其次是資源最大化,受讓方必須在接手上海證券后將注冊地遷往上海,以防止上海券商力量的削弱和金融牌照的流失。
上海聯和投資恰恰符合這一標準,上海聯和投資是上海市國資委獨資企業,注冊資本35.15億元,截至2009年年底,資產總額165.22億元,已經控股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聯泰大都會保險有限公司,握有銀行、保險兩塊金融牌照。
上海聯和投資和上海國際集團曾有“合作”經歷,2008年上海聯和投資受讓股權成為上海銀行的控股股東,該股權就來自于上海國際集團旗下子公司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從資本金實力看,以滬系券商股權近期在上海產權交易所平均成交價格5元到6元計算,上海證券總股本為26.1億股,上海聯和投資亦有足夠實力成為控股股東,且是國資背景企業,收購阻力和風險都比較小。
上海聯和投資為代表的國資背景公司勝出,意味著覬覦已久的平安證券將會出局。上述上海券商人士表示,“平安證券的出局在意料之中。”
平安證券一位高管對《財經》記者坦言,平安證券的確曾參與洽購上海證券,但是上海證券要價較高,綜合來看其業務并不算很出色。他認為,雖然上海證券經紀業務優勢較大,但經紀業務有不足和局限。其營業部主要集中在上海,區域特點明顯。
關于平安證券出局的原因,分析認為平安集團一向雷厲風行的人事安排作風讓上海證券高層頗有顧慮。
2008年5月,平安集團和深發展換股獲批僅20天后,平安集團就迅速對深發展高層人士進行調整,除行長、副行長和首席財務官等重要職務進行全面撤換外,還有中國平安和平安壽險推薦的六名董事進駐深發展。
上海某大型券商并購部總經理稱,上海證券人事安排也成為國資滬企最終占據收購優勢的重要因素。在企業的并購和重組過程中,人事安排和股權劃分向來是阻力所在,平安集團的作風,可能導致上海證券高層更能接受出售給一家國資滬企。
整合下一步
上海證券雖體量較小,卻是上海金融國資重組中的重要一環。上海證券脫離上海國際集團,使上海國際集團進一步符合“一參一控”規范,為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等老牌券商打開上市道路。
自2010年以來,上海金融國資改革動作并不明顯,重要原因在于重要單位股權配置尚不符合監管部門硬性要求,導致旗下金融機構的重組和上市工作難以進一步開展。上海國際集團作為市政府金融控股平臺,受限于證監會的“一參一控”規定,成為開展金融國資重組的重中之重。
上海市政府的一位金融官員證實,上海國際集團和匯金公司的換股思路已經確定,并初步達成換股意向,即上海國際集團出讓一定數額申銀萬國股份,來換取匯金公司持有的國泰君安股份,但是換股比例方面還存在爭議。
匯金堅持認為,國泰君安的資質要遠優于申銀萬國,1∶1的換股比例不合適,匯金五年前對上海系券商的救助性投資利益沒有最大化。
目前可解決換股爭議有兩種方案,一是提高換股比例,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之間的換股比例為1.2∶1;二是通過國際集團旗下的投資平臺出資,對匯金進行股價補貼,金浦產業基金可能擔當這一角色。
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的股權問題和匯金達成一致,上海國際集團邁向符合“一參一控”政策的最復雜問題將得以解決。
這兩家大型券商股權轉讓完成后,隨即將啟動上市。方星海也曾多次表示“具備條件的金融企業要盡快上市。”上海市16家金融企業中,僅四家上市,上市比例偏低。
上海某券商行業分析師稱,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主要問題在于上海國際集團與匯金兩大控股集團都不符合“一參一控”,而遲遲未上市顯然也不利于券商業務的發展。“以老牌券商申銀萬國為例,其經紀業務近年來連年下滑,已初顯衰退勢頭。”
而上海證券在股權轉讓工作結束后,下一步發展計劃,市場也頗為關注,一位上海證券高層向《財經》記者表示:“上海證券傾向于在股權問題解決后單獨上市。”
除了上述上海國際集團直接持股的申銀萬國、國泰君安、上海證券,其余三家間接持股的愛建證券、中銀國際、海際大和證券中,海際大和是上海證券的子公司,其股權將隨著上海證券一并完成。而中銀國際和愛建證券股權轉讓也將陸續展開。
一直以來,股權關系較為復雜的愛建證券,今年已經和來自臺灣的投行洽談過合資投行事宜,但臺灣投行認為愛建證券問題復雜而作罷。
一位上海證券業人士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優勢,使得不少外資機構尋求在滬成立合資投行公司,而目前已有多家外資機構與上海方面的中小券商進行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