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入個人賬戶做法不成功,個人賬戶的功能失靈。”2010年7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中國社科院舉行的社保體系國際研討會上坦言。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而那些在此制度確立前的職工養老金,由后來繳費者負擔,個人賬戶的資金用于支付養老金,形成規模龐大的“空賬”——據鄭秉文透露,大約1.3萬億元。
引進個人賬戶失敗
此前,主管部門唯一一次公布養老保險“空賬”,還是原勞動保障部公布的截至2004年的數字,為7400億元。
“空賬”的產生有其歷史根源。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借鑒智利模式,引入個人賬戶,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社會統籌由單位負擔繳費,目前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賬戶則由職工個人繳費,為個人工資的8%。
此前中國采用的是現收現付模式。智利則以個人為養老保險繳費的直接責任主體,采用完全積累模式。我國則將這兩種模式捏在一起,實行部分積累。
“當時的設想是讓個人賬戶里有錢,做成實賬。可是由于我們沒有解決轉型成本問題,賬戶一直是空的,賬戶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鄭秉文說。
所謂轉型成本,是指對改革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養老金歷史欠賬的補償。對此,智利是通過發行政府認可債券來籌措補償資金,由多屆政府來逐步消化;而我國則由后來繳費者支付,由此個人賬戶形成規模龐大的“空賬”。
鄭秉文表示,引入個人賬戶的功能有兩個:一是使個人繳費和未來的養老待遇緊密聯系,二是個人賬戶的錢可通過金融市場投資,求得較高的收益。
“第一個功能可以說部分實現了,第二個功能由于賬戶內有將近1.3萬億的空賬,未能有效投資,與智利相比,顯然沒達到目的。香港2000年也采用智利因素,建立基金,實現完全積累。賬戶內有錢,進行了市場化投資,吸引力很大,制度建立的第二年,覆蓋率就達到了90%以上。而我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10多年,覆蓋率還不到40%。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引入個人賬戶是不成功的。”鄭秉文說。
“空賬”無須過慮
“空賬一直就有,壓根不是什么新問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告訴記者,“我國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是通的,我們繳保費,甭管是交到個人賬戶還是統籌賬戶,要拿去付老年人的退休金,統籌不夠了就從個人賬戶提取,所以有空賬。”
顧昕認為,對此不必過分擔心。“如果國家作出承諾,無論現在個人賬戶里是否有錢,但認定其中的數額,并且按照賬戶計息。這相當于強制儲蓄,國家確保以后這錢可以支付。這樣的運作方式叫做名義賬戶,瑞典等國家都這么做。”
在顧昕看來,名義賬戶并不莫名其妙。“最理想的當然是賬戶里有錢,想法投資,再對投資進行監管,但名義賬戶制度本身是一種制度安排,如果運作得當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政府認賬就行。現在把賬做實,和將來認賬,是兩件不同的事,但效果也許是一樣的,退休了有錢就行。”
面對外界對巨額空賬數字的擔憂,一位與會官員回應,不應該過分擔心“空賬”問題,中國如果出現養老金赤字,將會由國家兜底。
2000年開始,我國由財政撥款設立全國社保基金,進行市場運作。最初規模是500億元,運作到2009年,已達7000多億元。“這叫戰略儲備,是為了確保國家以后認賬,想法填實這個賬,但何時用也沒說。現在是7000多億元,以后還可能增長,增長一是來自投資本身收益,二是新的財政劃撥,或是國有股轉持。國有股現在是國資委持有,以后社保基金持有也行。”顧昕告訴記者。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鄭功成指出,全國社保基金預計未來要達到2萬億元,在今后20~30年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收益要跑過CPI
“我擔心的倒是,若做實個人賬戶,如何保證其收益率。目前養老金運作考慮了安全性和流動性,收益率很低。收益率如果跑不過CPI(消費者物價消費指數),反而使購買力下降。”有關專家表示。
據鄭秉文透露,2009年中國養老金有累計結余1.25萬億元,五險累計結余1.93萬億元,但中國養老金賬戶投資的收益率不到2%,而在過去9年里,CPI平均為2.2%,面對高于收益率的CPI,社保基金受到通脹的巨大侵蝕。
按照規定,目前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只能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如果以一年期、三年期銀行存款和三年期國債為參考,在扣除通貨膨脹率后,個人賬戶基金投資從1994年到2008年的平均利率水平分別為-0.11%、0.73%和1.25%。
相比之下,企業年金可以利用有限的市場工具進行投資運營,自2005年以來的投資收益率為14.26%;全國社保基金的投資渠道更寬些,至2009年底,全國社保基金累計投資收益為2448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為9.75%。
對此,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表示,基本養老金也需要借鑒企業年金和社保基金的運作經驗,研究如何利用市場機制,選擇風險較小、收益相對穩定的投資品種,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
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透露,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的劉易斯拐點將在10年后出現,以及未來20年可能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是中國社保基金面臨的嚴峻現實。“中國養老問題十分嚴重,需要及時尋找出路。”王忠民坦言。
摘自《時代周報》20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