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戰斗機的商業成功
近日,韓國一架F-5F型戰斗機墜海,機上兩名飛行員當場死亡。據稱,出事的戰機在韓國軍隊中的服役時間已經超過30年。
與同時代的名機如米格-21、幻影III、F-4幽靈戰機比起來,F-5系列戰斗機算不上戰功顯赫,到了今天更是頻頻墜機。不過,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F-5系列戰機的最大特色并非性能強大,而是性價比夠高。它是美國惟一專供出口的戰斗機,而且自1960年進入現役以來,經歷了3代改型,仍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主力戰斗機。
這款戰斗機的研發歷史可以追溯到50年前。1954年,美國諾斯羅普公司派出一個團隊訪問歐洲和亞洲,以了解北約和東南亞條約國家的防務需求,再依據這些需求研發一款性能中等的廉價輕型戰斗機。各國的武器研發歷來都是根據自身國防的需要,通過軍方有關規劃部門的指令進行招標或以定向委托的方式進行的;諾斯羅普公司則完全根據外國的需求研發出一款戰斗機,這在世界裝備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由于要求不高,該公司僅用5年多的時間就造出了第一架原型機,而今天研發一架戰斗機往往需要20年以上,可見該公司的效率還是相當不錯的。然而美國海空軍卻對這款飛機興趣不大,他們最需要的是高超音速及大載彈量的攔截機,用以對付蘇聯日益強大的戰略轟炸機機群——F-5在這方面能力有限。F-5戰斗機的采購價只有75萬美元,同時代的美國海空軍主力F-4戰斗機的價格則高達200萬美元。對于“不差錢”的美國空軍而言,F-5的廉價優勢毫無意義。
不過F-5戰斗機遇上了一個好領導,肯尼迪入主白宮后,宣布向所有朋友提供支援,對抗任何威脅,以支持和保衛自由世界。F-4戰斗機對大部分國家而言過于昂貴,而且美國限制對非核心盟友出口自身現役裝備,F-5此時便派上了用場。第一代F-5A/B型戰斗機成功列入美國軍援計劃中。獲得這種二流戰斗機的國家往往不是美國核心盟友(如英國、德國、日本及以色列等國家),而是泰國、新加坡、菲律賓以及中國臺灣這樣的國家或地區。最初,F-5性能實在很普通,甚至沒有裝備空戰用的雷達。大部分F-5的用戶都將其當作戰斗轟炸機來使用。用戶們很快發現,這款戰斗機雖然性能普通,但其飛行敏捷性卻能對抗同期的蘇聯米格戰斗機。
F-5服役了10年之后,又趕上美國政府的一次選型。1970年,美國空軍提出 IFA(國際戰斗機)計劃,希望制造一款能夠用于支援盟友的戰斗機。和早期的F-5A/B不同,這款戰斗機用于和米格戰斗機進行空戰,而非用于對地攻擊。當時前蘇聯的空中實力大增,而美國由于越南戰爭的失敗,已經無力幫盟友承擔相應的防務義務,因此美國需要盟友在戰爭爆發前期自行抵抗一段時間。諾斯羅普公司很快推出了F-5E型戰斗機。這款戰斗機可以被視為第二代F-5戰機,新代號為“虎式”戰斗機。這款F-5不僅受到盟友的青睞,美國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也發現它非常機敏,基本飛行性能接近甚至超過米格-21型戰斗機,于是紛紛裝備了F-5E戰斗機用來扮演敵軍。
對于美軍而言,F-5E只是一個名叫“老虎”的演員;對于廣大使用F-5E的國家或地區而言,它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戰士。使用F-5E經驗最豐富的,顯然是中國人——中國臺灣的空軍部隊裝備了大量F-5E型戰斗機,對岸的空軍飛行員則創造出一些美國空軍沒有發現的飛行動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落葉飄”這個動作。
第三代的F-5戰斗機被賦予F-20的新編號,其性能在當時完全可以歸入先進戰機的行列,因此其代號升級為“虎鯊式”戰斗機。1980 年 1 月,美國卡特政府提出一個專供出口戰斗機的FX計劃,要求出口飛機水平在 F-5E 與 F-16 之間,但美國政府不提供財政支持。在諾斯羅普公司看來,這和F-5過去的發展歷程沒有任何區別,自然歡欣鼓舞。實際上,當時最有潛力的買家便是中國——美國和中國的關系處于前所未有的蜜月期,而中國軍隊在經歷了10多年的破壞后,空軍裝備已大大落后于世界。F-20的改進完成后,恰逢里根政府上臺,美國政府解除了現役戰斗機出口的限制。這時F-20面臨的競爭對手,是美國空軍裝備的F-16戰斗機。就一款定型已達30年之久的戰斗機而言,機體如何改良,都難以超越新機型,同時中國對F-20興趣也不大。雖然此時中國臺灣提出采購150架新型戰機,但由于美國已經嚴禁向臺灣地區出口武器,這項耗資10億美元的F-20計劃終于在1986年終結。
從商業角度來看,F-5這款戰斗機無疑是成功的典范。一款在國內沒有市場、專供出口的戰斗機能夠取得上千架的銷售量,實屬難能可貴。中國近年來出口戰機的典范梟龍戰機,可以算是F-5系列的后輩。時至今日,一款具備同時代中等性能的廉價輕型戰機,對于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仍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