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禪話(廿一)
如蟲御木
溈山靈佑禪師未悟道前,在百丈懷海禪師處參學。有一次,在嚴寒的夜里,百丈在火爐旁看書,溈山就站到禪師的身旁隨侍。
百丈禪師問:“誰?”溈山禪師答:“靈佑!”
百丈禪師說:“你撥一撥火爐,看看還有火沒有。”
溈山禪師在爐中撥了撥,答:“無火。”
百丈禪師站起來,走向爐邊,用火鉗親自在爐中深深一撥,撥出了一點火星,他取出來給溈山看,然后反問:“你說無火,這不是火嗎?”
溈山靈佑禪師說:“知道有了,只是未能深深一撥!”
百丈禪師說:“這只是暫時的歧路,經典上說,要了悟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一到,如迷忽悟,如忘忽憶,那時才知自己本來一切具足,不是從外獲得的。所以祖師說:悟境同未悟,無心如有心。凡圣虛妄,本來心法,原自備足。現在你已是如此,好好保護并把握它吧!”
第二天,溈山禪師隨同百丈禪師入山勞動,百丈禪師問道:“火種帶來了嗎?”溈山禪師答:“帶來了。”
百丈禪師追問:“在什么地方?”
溈山禪師撿起一枝柴,吹了兩下,然后交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歡喜地說:“如蟲御木,偶爾成文。”
火種,代表了什么,暗示了什么?此即所謂佛性也。百丈禪師要溈山到爐中撥火,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可是找佛性本心談何容易。百丈禪師不得不親自示范,要深深一撥,自性才能出現在面前。師徒在勞動時,都在策勵生活中不要忘記自性,一句“火種帶來了嗎”里面蘊含了多少慈悲、多少智慧、多少生活禪也。
百味具足
云巖曇晟禪師初參藥山惟儼禪師時,藥山禪師問他:“你從何處來?”
“我從百丈懷海禪師那里來。”
“百丈懷海禪師有何言句開示?”藥山禪師問。
“平常都說:‘我有一句,百味具足。’”
藥山又問:“咸則咸味,淡則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百味具足是什么?”
云巖禪師無言以對。
藥山禪師接著說:“我亦有一句:怎奈目前生死何?”
云巖曇晟答:“目前無生死。”
藥山禪師再問:“你在百丈禪師處有多久?”
“二十年。”
藥山禪師說:“二十年在百丈處,俗氣仍未除。”
一天,藥山禪師又問云巖曇晟:“百丈禪師除一句‘百味’外,還說些什么佛法?”
云巖禪師說:“有時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內會取。’”
藥山禪師喜形于色地說:“三千里外且喜無交涉。”接著再問:“除了這些外,還說些什么法?”
云巖禪師說:“百丈禪師有時上堂,待大眾立定后,用柱杖將大眾趕走,然后又再召大眾回來。大眾回來之后,他不說為什么,反而問大眾:‘是什么?’”
藥山禪師聽了就說:“你為什么不早一點跟我說呢?從你的口里,我到現在才見到我們的懷海師兄。”
云巖禪師也因此于言下省悟。
禪是說或不說?百丈禪師在大家集合立定后,叫大家去去去,意思是禪不好說;又叫大家來來來,是因為禪不得不說。所謂的禪在說與不說之間,就看你怎樣去體會。我們認識一個人,有時必須經過許多年月,費些周折。20年不長,3000里不遠,直到說無所說,才認識百丈懷海,這就是所謂“一句百味”了。